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1:27
本文关键词: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壶关秧歌 音乐 社会功能 传承保护 美学价值
【摘要】: 山西省壶关县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壶关秧歌便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它以壶关县为轴心,辐射周边几个县,因为它独特的唱腔以及质朴的唱词于2007年被评为山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迅速的发展,在当代的中国,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证明了前一代人所达到的水平,是培育下一代人的基础,而同时也是后人自下而上生存发展的起点和能源。每一个文化土壤里都有它们自己最基本的和最独特的原素,就像我们生存所需的阳光和水一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这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去传承和保护。本文旨在以壶关秧歌作为个例,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对它近年来的发展做出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并为全国的地方艺术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壶关秧歌做为一种民间的艺术,长期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等县为中心的晋东南地区,并且在壶关县,它更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成为壶关县民间艺术的典范。作为反映晋东南壶关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壶关秧歌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不同时期壶关县人民情感模式和生存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代代壶关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更是勾勒出壶关县民间民俗各个时期的不同风采。在近些年来,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壶关秧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逐渐出现了慢慢退化的趋势。最近几年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的时候,壶关秧歌的研究对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篇论文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助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地理学、人文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从各个角度对壶关秧歌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尊崇事实,注重典籍,理性推理,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其曲折的生存环境与发展之路,探究历经时代洗礼之后的壶关秧歌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及发展保护价值。2007年应该是壶关秧歌发展史上的转折之年,它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给壶关秧歌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就目前看来,这个光环并没有给壶关秧歌带来很多实质性的变化,它依然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苦苦挣扎,壶关秧歌是否能在现今文化纷杂的现实中挣脱困境,并且摆脱消亡的命运,甚至可能走上奢望中的繁荣是值行我们密切关注的。在国家大力推崇,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大好形势之下,以此为鉴,意在大家共勉,群策群力,为保护和发展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尽些薄力。
【关键词】:壶关秧歌 音乐 社会功能 传承保护 美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722.211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4
- 一、选题的意义及目的12
- 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12-13
- 三、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14-20
- 1.1 壶关县的地理人文环境14-16
- 1.2 壶关秧歌产生的渊源16
- 1.3 秧歌的演唱形式16-18
- 1.4 壶关秧歌的界定18-20
- 第二章 秧歌音乐的调查与研究20-32
- 2.1 壶关秧歌的调式20-22
- 2.2 壶关秧歌的板式22-24
- 2.3 壶关秧歌的唱腔24-27
- 2.4 壶关秧歌的伴奏27-32
- 2.4.1 武场27-30
- 2.4.2 文场30-32
- 第三章 壶关秧歌班社、艺人与剧目32-53
- 3.1 壶关秧歌班社的发展史32-36
- 3.1.1 清代中晚期的秧歌班社32-33
- 3.1.2 民国时期的秧歌班社33-35
- 3.1.3 新中国成立后的秧歌35
- 3.1.4 秧歌剧团的成立35-36
- 3.2 秧歌艺人的调查与研究36-48
- 3.2.1 壶关秧歌艺人从艺的原因37-38
- 3.2.2 学习壶关秧歌的传承方式与方法38-39
- 3.2.3 秧歌艺人39-48
- 3.3 秧歌剧目与内容48-53
- 3.3.1 剧目48
- 3.3.2 代表性剧目内容和相关的艺术成果48-53
- 第四章 艺术学研究53-65
- 4.1 壶关秧歌的社会功用53-55
- 4.1.1 壶关秧歌的审美功用53-54
- 4.1.2 壶关秧歌的凝聚功能54
- 4.1.3 壶关秧歌的教化功能54-55
- 4.2 壶关秧歌的艺术特点55-56
- 4.2.1 综合性55
- 4.2.2 程式性55-56
- 4.2.3 象征性(又称虚拟性)56
- 4.3 壶关秧歌的审美价值56-59
- 4.3.1 形式美56-57
- 4.3.2 语言美57-59
- 4.3.3 器乐美59
- 4.4 壶关秧歌的现状与发展保护59-65
- 4.4.1 壶关秧歌的现状60-61
- 4.4.2 壶关秧歌在传承过程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61-62
- 4.4.3 壶关秧歌的保护62-65
- 结语65-66
- 附录一66-68
- 附录二 秧歌雇驴剧本68-80
- 附录三 秧歌剧目的部分获奖证书80-82
- 附录四82-83
- 参考文献83-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7-88
- 致谢88-89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89-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小风;我国民间音乐中的旋宫转调[J];音乐研究;1984年01期
2 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年02期
3 关庆顺;;论晋中秧歌的调发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4 勃·奈特 ,杨友鸿;民族音乐现场调查提纲[J];中国音乐;1984年04期
5 关庆顺;试谈三整音的特殊旋法及其调式的双重综合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薛艺兵,吴r,
本文编号:1134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13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