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与灾后文化重建

发布时间:2017-11-05 14:01

  本文关键词: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与灾后文化重建


  更多相关文章: 川北薅草锣鼓 整体性保护 灾后文化重建


【摘要】:川北薅草锣鼓集艺术性、思想性与群众性为一体,在青川灾后重建中显示出强大的伦理文化功能。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创新既满足了震后灾区民众对乡情的渴望,鼓舞了灾区民众重建家乡的斗志,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而音乐院系与地方政府协作,从特定的时空和社会语境中发掘川北薅草锣鼓的音乐结构和伦理精神,将有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四川薅秧锣鼓的传承和文化建设功能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DYWH1214
【分类号】:J722.2
【正文快照】: 川北薅草锣鼓是一种流传于四川北部山区的农事歌舞,以广元四县三区为主,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薅草锣鼓源于乡间互助除草的集体劳动,以原生态的“薅草”场景为创作情境。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人大批离乡,农村中集体薅秧草的景象已不多见。川北薅草锣鼓不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艳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6期

2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李明;;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山东岚山渔民号子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伟;;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4 贺能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改革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胡春光;;论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陈兴贵;;彝族口头传统与民间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邓蕴奇;;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J];大众文艺;2010年10期

8 张建;;传统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嵩口镇为例[J];福建建筑;2010年05期

9 陈元贵;;人类学视域中的审美判断——“审美非功利”论之再反思[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单纬东;;利益权利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基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实证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问题[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林崔宏;;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纳西族“东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蒲娇;;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内涵和原理[A];民族遗产(第三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5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鲁春晓;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宁琳;新生代小说创作与批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一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文文;体验视角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薛亚平;论乔凡诺尼基于情感的产品设计风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代凌枝;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海军;伽达默尔的游戏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媛;羌族地区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谭亚菲;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农业科技继承与利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陈冉;文化遗产类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培敏;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武琴;吐鲁番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涛;;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赵艳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01期

4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马建华;;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理论探讨[J];艺苑;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勤美;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44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144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4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