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族群身体与文化传承——以苗族南猛芦笙展演与叙事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07 08:05

  本文关键词:族群身体与文化传承——以苗族南猛芦笙展演与叙事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族群身体 文化传承 遗产保护 苗族芦笙


【摘要】:本文运用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以田野考察的一手材料为依据,研究多民族文化表述的维度与场景,追问作为"审美符码"的"南猛芦笙舞"①是如何被他者建构的,同时也试图还原"Gix"(芦笙的苗语自称)②作为族群"知识谱系"生成、传续的结构与过程。在多重认知框架下,族群身体不仅是展演空间的审美符码,更是生活世界中涵盖物质、精神与社会关系的整体叙事系统。族群身体通过展演与叙事的交织互动、融会贯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多维中介,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项目编号:201111ZD1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722.2;C95
【正文快照】: 芦笙作为一种乐舞文化并非苗族所独有。但是黔东南苗族的“南猛芦笙舞”自20世纪50年代起,因为多次被政府选派参加国内外大型文体演出并获奖而闻名遐迩。特别是在国际上有了较大的影响,成了南猛苗人自我认同和他者识别的标志性文化符号。2008年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纪朋;;宗教信仰中“内神”、“外神”的系统化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李向玉;;市场经济因素影响下的黔东南苗族习惯法变异与流失——以凯里周边两个苗族乡区标志性人和事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3 史敏;;灵魂的文本 异度的空间——《我弥留之际》和《宠儿》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赵静;;日本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以密室型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6 陶淑琴;;祭司的悲剧——《麦克白》与阿里奇亚丛林中的仪式[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黄亚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叶立青;;论楚巫觋的身份与地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10 王立新;;大山前遗址发掘资料所反映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与环境背景[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露露;刘冰;;论汉画中胡人图像体现的胡汉关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论[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健;章宁;;冼夫人信仰视阈下粤琼沿海旅游合作探析[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6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兵;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战晓微;论《哈里·波特》中的二元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明坤;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服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把红梅;楚雄彝族十二兽舞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信平;;我国古都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西安市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9年10期

2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美术观察;2004年01期

3 王文章;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学;2004年01期

4 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5 戴和冰;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1期

6 卢仲康;成清扬;;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孙华;;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与利用[J];文化学刊;2007年02期

8 牟维;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博弈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9 ;遗产保护新思维 多元保护,科学发展[J];建筑与文化;2009年06期

10 带特莱特·卡麦亚;丁援;;中西比较视野下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带特莱特·卡麦亚教授访谈录[J];中国名城;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tephen;陈泽成;;人类遗产再利用的本质与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胡云红;;燕赵民间文化传承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摘要[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3 冯骥才;;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大伟;李妍;;中国山水哲学与园林遗产保护[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7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8 周宝国;;让世界遗产世代传承[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龚坚;;从国家与地方看民间文化遗产化的实践[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何依;孔惟洁;;基于“部分经营权转移”的遗产保护与控制研究——以慈城古县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许金波;弘扬国宝南迁精神 增强遗产保护意识[N];乐山日报;2010年

2 单霁翔;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王运良;乡村遗产保护的困境[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世界遗产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培训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8年

5 遐迩;文化传承:勿在争名夺利中迷失方向[N];贵阳日报;2008年

6 记者 徐蕴海 张晓亮;百余专家在苏论遗产保护[N];苏州日报;2008年

7 徐森;江苏运河沿线八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N];中国文物报;2009年

8 记者 张轶;我市全面启动工业遗产保护[N];大连日报;2009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周长风 宋燕军;昔日鄂族好枪神 今朝文化传承人[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10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 徐善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N];扬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2 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白红梅;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韩永红;论自我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爱平;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巍;济宁市曲阜、邹城文化片区文化遗产的关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曹娟;原真性概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靳秒;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鲁政;皖南宏村遗产保护的调查与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5 岳邦瑞;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王莉;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莲花;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其传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怀伟;以批判的地域主义观看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D];江南大学;2008年

9 苏日娜;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王朝阳;日本茶道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1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261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