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剧的接受美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敦煌舞剧的接受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敦煌舞剧 接受美学 文本召唤 期待视野 主体导向性
【摘要】:绵延千年、蜿蜒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深远而丰富。这条横贯欧亚的经济文化大动脉,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沿线国家的联系与交流,而且在国内留下了许多鲜明的文化印迹。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就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汇聚交融的一个重要支点。百年前,因为莫高窟藏经洞的重见光明,敦煌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敦煌学——这一国际上新的学科也因此而诞生。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种类由最初单一的文献研究延伸至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雕塑等。上千年的不断积累,使莫高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集大成者不仅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佛教艺术宝库,而且也成为绘画和舞蹈艺术家们寻找艺术灵感、探寻艺术本源的一个绝佳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一大批舞蹈艺术家们凭借敦煌艺术的研究和再生,以敦煌壁画为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在反复揣摩敦煌壁画舞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天马萧萧》等为代表的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系列舞剧精品被艺术家们创作了出来,“敦煌舞”这一新的舞蹈派别也由此得以开创并逐步形成。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以姚斯和伊瑟尔等五位学者为代表的康士坦茨学派创立的新的美学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理论又称“接受理论”或者“接受研究”。它与其他文学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所传递出的规律和特征,而不是传统文学理论中的鉴赏批评研究以及美的本质的研究。当然,接受美学理论在不同分析领域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就敦煌舞剧审美过程而言,敦煌舞剧和接受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结合点:一是敦煌舞剧以舞蹈语言为“文本”的张力和“召唤结构”,二是观众的“期待视野”,三是观众作为敦煌舞剧的审美主体的导向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能强;美学和艺术在对话时代[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J];写作;2004年23期
3 曲家祥;;关于构建权力美学理论体系的设想[J];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骆冬青;;心灵美学绪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雨;;略谈“美”范畴与美学基本体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王玮;喜剧美学理论中一个经典命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7 李准;美学理论要面向文艺现实——对美学研究的一点建议[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吕品田;;读《艺术家的美学》[J];读书;1989年12期
9 高连峻;;美学作为方法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4期
10 蒋孔阳;“万紫千红才是春”——序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J];当代文坛;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4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9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韵祺;简Z溕⑽牡乃劳雒姥骄縖D];华侨大学;2015年
2 曹元甲;生存美学视域下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一凡;敦煌舞剧的接受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9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6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27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