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 高台花鼓 艺术特征 传承 发展 出处:《山西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花鼓历史悠久,木同的省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就鼓来说,不同的地域对于鼓文化也不尽相同。高台花鼓作为一种具有中华特色的鼓种,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其发源地—运城稷山县,更是在山西民间舞蹈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稷山高台花鼓的历史文化继承中,它继承了最原始、最朴实的、最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即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原动态。在稷山逢年过节、赶庙会和闹红火时都会表演高台花鼓,它独具艺术风韵,在其艺术特征上以“高”、“险”、“疾”“绝,,而著称。稷山高台花鼓不论是在系鼓上,击鼓上,还是舞姿动作上都是丰富多彩,技艺超群的。尤其在技艺方面,将众多击鼓方式炫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结合的技巧众多,表达形式也别具一格。在击鼓中,则还是以下拉上挑为主,结合搂鼓、掏鼓和拐槌让稷山高台花鼓使人眼花缭乱,引人注目。我们可以在保留原有风格特色的继承上注入新的内容。比如:在高台花鼓的道具板凳上寻求突破,从而缩减表演时搭垒板凳的时长,减少在高台上做造型时的不稳定因素,降低来回搬运中的不便;其次将沁水县士沃老花鼓中的“口衔鼓”融入到高台花鼓的表演中,这样将会使其在表演时更具观赏性、流动性、艺术性。与此同时还要将其引进课堂、抓经典、舆论导向、社交推广、积极组织青少年舞蹈。对于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推广,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保存,同样也能够在推广过程中,与多种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现代风格并独具特色的鼓文化。
[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flower drums, wooden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rum, different regions for drum culture is not the same. Gaotaihua Drum as a kind of dru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its birthplace, Yuncheng Jishan Coun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nxi folk dance culture. The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life, that is, farmers in the field when transplanting the original dynamics. In Jishan festival, when the temple fair and red fire will perform high stage flower drum, it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in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danger", "disease", and is famous. The Jishan high table flower drum is rich and colorful, especially in the technical aspect, whether in the tied drum, on the drum, or in the dance movement. Will numerous drum dazzling combination, not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skills, expression form is unique. In the drum, or the following pull on the main, combined with the drum. The drum and gavel make the Jishan table-flower drum dazzling and eye-catching. We can inject new content into the inheritance that retains the original style and features. For example, we can find a breakthrough on the prop bench of the table-flower dru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ur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se bench, reduce the unstable factors when modeling on the high platform, reduce the inconvenience of moving back and forth; Secondly, Qinshui County Shiwo old flower drum "mouth title drum" in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igh stage flower drum, so that it will be more ornamental, mobile, artistic.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room. For the promotion of folk traditional dance culture, not only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but also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Fusion with a variety of cultures, thus forming a modern style and unique drum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2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3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刘明景;谈谈“文化”的概念和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健,王明红;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庸俗化"及"媚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8 万智炯;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的哲学成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9 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纲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姜奇平;冷文化与热文化的区别[J];互联网周刊;2003年3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吴忠;;论深圳文化的特色与定位[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5 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发刊词[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6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王利俊;;草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李书吉;;论山西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2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4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5 张敬华;制订文化发展战略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孟宪政;走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N];团结报;2006年
7 简雄;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N];苏州日报;2007年
8 张先亮 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写的序言 黄瑞霖;弘扬闽都文化 焕发首邑风采[N];福建日报;2009年
10 姜海如;谈气象文化建设的五个特征[N];中国气象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4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9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46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