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青狮文化形态研究
本文选题:民族传统体育 切入点:青狮运动 出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狮文化由来已久,有种类、色别之分,以广东省传统狮而言,则有佛山醒狮、松岗七星狮、碣石五色狮、梅州席狮、韶关青蛙狮、揭阳青狮等。以揭阳青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资料、口述史、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青狮运动的文化形态进行探究,从青狮运动的表演构成、表演程式、内容属性、礼仪习俗等4方面深入透视青狮文化。研究得出:青狮体型庞大,狮头硕大沉重,采用传统的青色制成,具有十八节动作;"青狮"文化,是潮汕人民的精神寄托,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迎祥纳福、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象征威猛、魄力、权势、雄性的民族文化;青狮运动是融民俗、体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Abstract]:Chinese lion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 kinds of lions and different colors. For traditional l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re are lion dance in Foshan, lion in Songgang, lion in seven stars, lion in Jieshi, Lion in Meizhou, lion in frog in Shaoguan, lion in Jieyang, etc. Taking the lion of Jiey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help of literature, oral history,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form of the green lion movement, from the performance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program, content attributes of the green lion movem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green lion is large in size, heavy in the lion head, made of traditional blue color, and has 18 movements. The "green lion"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ustenance of the people of Chaoshan and Shantou,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green lion"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ustenance of the people of Chaoshan and Shantou. Relying on people's good wishes of exorcising evil spirits, welcoming Xiang Nafu and auspicious wishes, symboliz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vigor, vigour, power, and male, the Green Lion Movement is a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 that integrates folklore, sports, art, and culture into on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单位】: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体育系;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项目(GD15DL02) 2016-2017年广东省体育局科研项目(GDSS2016041) 2015年揭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JY15KL16)
【分类号】:J722.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2 王和平;赵玉秀;;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毛志成;;当前的“文化类别”及其他[J];文学自由谈;2009年06期
4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5 赵士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J];粤海风;2010年03期
6 刘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7 ;南京文化景观揽胜[J];民主;2011年11期
8 刘红纯;;文化景观基础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J];风景园林;2012年01期
9 张莉;;浅谈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现实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10 方明;李晟;王宽;;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固原市文体局总支书记、副局长 张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对策[N];固原日报;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伪文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秦岩 王衍用;如何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2年
4 张文燕;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有临终关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学校文化现象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陶世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曹学文 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曹学文;文化景观分类及其内涵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四平;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振杰邋张海涛 芦瑞;让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5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9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刘燕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晓娜;洛阳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武肖敏;明清时期重庆地区山岳文化景观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盟盟;回族文化变迁、整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陈慧萍;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5年
9 宋博;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大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张娟娟;回族文化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8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58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