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文康乐》的东传与改编
本文选题:上云乐 切入点:老胡文康乐 出处:《西域研究》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老胡文康乐》源出于粟特九姓之一的康国,由九姓胡人通过西域东传中土,其传入的时间在东晋初期以前。东传以后至少以四种形态演出过,一种是原生态的胡歌胡舞,一种是丧家乐、假面戏性质的《文康乐》,一种是作为《上云乐》组成部分的《老胡文康辞》及相关歌舞伎,还有一种是经百济人改编过并用于嘉会的《文康礼曲》。由于该乐历时悠久、流传地域广泛、表演形态众多,所以颇为典型,对于中古诗歌、乐舞、戏剧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Abstract]:"Old Hu Wen Kang Le" originated from Kang Guo, one of the nine surnames of Sogte. Nine Hu people passed through the Western region to transmit the Middle Land to the Middle Kingdom. Its introduction wa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t was performed in at least four form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o the East, one of which was the original Hu GE Hu Dance. One is "Kang Le", which has the nature of mourning family music, and the other is "Old Hu Wenkang's speech" and related kabuki as part of "Shangyun Music". There is also a "Culture and Recreation Song" adapted by Baiji people and used in Jiahui. Because the music has a long history, wide spread, and numerous performing forms, it is quite typical. For middle ancient poetry, music and dance, Drama research has high reference valu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汉唐戏剧新考”(批准号:11YJA75103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古戏剧新探”(批准号:10wkpy4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中古戏剧新探”(批准号:GD10YZW01)
【分类号】:J7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黎国韬;傀儡戏四说[J];西域研究;2003年04期
2 黎国韬;;“致语”不始于宋代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方孝玲;;《白~桓琛房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刘运好;从超脱到超越:建安激情的退潮——论黄初到正始的诗风嬗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叶文举;;西汉《安世房中歌》与《郊祀歌》之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陆婵娣;;李商隐的幕府酬唱诗与用世情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闫文静;;“诗为乐体,声为乐心”——试论《文心雕龙·乐府》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诸葛忆兵;;“以诗为词”辨[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虹霓;;论《花间集序》对宫体诗的态度——兼评各家对《花间集序》之争议[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焦宝;;论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词乐传播的影响[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邵正坤;;论北朝时期鲜卑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明正;;论汉乐府的贵族趣味和娱乐性[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8 廖群;;“对话式”与“表演式”——《诗经》、汉乐府初始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杨晓霭;;唐诗在宋代的歌唱与宋人的声诗观[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萧晓阳;;《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尚勇;乐府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8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9 安正q,
本文编号:1594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59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