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周冯晖墓中“竹竿子”人物图像考证
本文选题:五代冯晖墓 切入点:“竹竿子”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01期
【摘要】:"竹竿子"一般认为是宋代宫廷乐舞之引舞之人。对其详细记载的相关文献多见于宋代。本文通过对五代后周冯晖墓中发现的两幅"竹竿子"图像进行分析与考证,认为此两幅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早期"竹竿子"人物图像信息,同时对其出现的原因、形制、发展演变以及对补充与完善中国戏曲史的意义作出探讨。
[Abstract]:Bamboo pol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introduction and dance of court dance in the Song Dynasty.The relevant documents recorded in detail were found in the Song Dynasty.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two "bamboo pole" images found in the tomb of Zhou Feng Hui after the five dynasti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se two images provide us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early "bamboo pole" charact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son and shape of their appearance are discussed.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pplementing and perfec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7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麻国钧;竹崇拜的傩文化印迹──兼考竹竿拂子[J];民族艺术;1994年04期
2 康保成;“竹竿子”再探[J];文艺研究;2001年04期
3 翁敏华;“竹竿子”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龚光明;杨旺生;;元代农业灾害成因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7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9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0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5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7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邹明军;《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7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民族服饰的流变[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天骥;;从“引戏”到“冲末”——戏曲文物、文献参证之一得[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05期
2 杜学德;;冀南固义大型傩戏《捉黄鬼》述略[J];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03期
3 麻国钧;竹崇拜的傩文化印迹──兼考竹竿拂子[J];民族艺术;1994年04期
4 景李虎 ,许颖;“竹竿子”“参军色”考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黄竹三;“参军色”与“致语”考[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6 翁敏华;“竹竿子”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竹三;“参军色”与“致语”考[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2 戴申;检场[J];中国京剧;2004年02期
3 元鹏飞;;净脚新考[J];中华戏曲;2010年01期
4 霍建瑜;;“竹竿子”与“前行色”考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世宏;王国维对宋杂剧的误解[J];中州学刊;2002年01期
6 李奉戬;元鹏飞;;“引戏”扮“末”考[J];中华戏曲;2005年01期
7 黎国韬;;竹竿子与西藏传统乐舞关系试探[J];西藏研究;2009年02期
8 刘晓明;杂剧脚色何以先有副净后有净说——兼论副净的缘起[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9 张世宏;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10 吕品;;河南荥阳北宋石棺线画考[J];中原文物;198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寇文娟;唐宋宫廷宴乐表演体制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1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70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