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

发布时间:2018-04-21 19:13

  本文选题:宗教舞蹈 + 寺院羌姆 ; 参考:《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 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藏传佛教。其中佛教舞蹈作为佛教仪礼的组成部分,随佛教传入藏地,并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被纳入本土文化的内容。这是文化的“整合”或“趋同”,它是指每一种文化都会把异质的东西整合成为和自己同一的元素。同时文化本身随之发生变异,使之更适合于当地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羌姆”的田野调查、资料的收集以及运用相关的理论,来探索藏传佛教法舞——羌姆的形成、发展、表演程式和艺术特征等。其中记载的田野调查实例,是对拉卜楞寺宗教舞蹈现状的一笔真实的纪录。全文共有五章,主要论述的内容有,“羌姆”的形成,即它是在印度佛教舞蹈“金刚舞”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而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舞蹈。而且在经过佛教在藏地发展的“前弘期”和“后弘期”,特别是在“后弘期”时,佛教发展出众多的派别,各个派别充分利用“羌姆”这种宗教艺术来宣扬本派的教理,“羌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特征等。
[Abstract]:After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ibet in the seventh century, Tibetan Buddhism was formed by merging with local culture. Buddhist dance, as a part of Buddhist ritual, was brought into the content of local cultur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Tibet, and through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This is the "integration" or "convergence" of culture, which means that each culture integrates heterogeneous things into its own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e itself changes, making it more suitable for the local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program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Dance-Qiang Mu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theories. The recorded example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s a true recor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ligious dance of Labran Temple.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 of 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 "Qiang Mu", that is, it fully absorbs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this nation on the basis of Indian Buddhist dance "King Kong Dance" and forms the Buddhist dance with Tibetan Buddhism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ibet in the "pre-Hongshi" and "post-Hongshi", especially in the "post-Hongshi", Buddhism has developed many factions, each faction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Qiang Mu" religious art to promote the teachings of this school. Qom has developed rapidly, formed rich forms and contents, and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performance program and artistic featur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7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色音;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萨满舞蹈的类型及特征[J];西域研究;2000年01期

2 杨婷婷;訾缨;;印第安人宗教传统中的生态文化观及启示[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韦金玲;;试论民间传说在壮族师公宗教舞蹈中的民族心理特色[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4 龙倮贵;;试析彝族原始宗教舞蹈[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蔡享丽;;谈梅州地区宗教舞蹈的“客味化”[J];艺术教育;2010年06期

6 岳春;岳娅;;论泰国北部少数民族宗教以及宗教舞蹈艺术[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8期

7 强曲;;再论藏文古籍中对舞蹈的论述[J];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03期

8 姚英姿;;试论中国古典舞与巫傩舞[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9 陈蕾;;戴着面具起舞——从藏传佛教到寺院宗教舞蹈[J];飞天;2010年24期

10 张茜;;谈“查玛”舞蹈引发的心理期待[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娅丽;;塔尔寺、夏琼寺、罗汉堂寺“羌姆”考察[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赵庆明;;雍和宫跳布扎[A];史苑撷萃: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卫平;论蒙古舞面临的危机与挑战[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2 厉建胜;走旅游经济之路[N];西藏日报;2006年

3 刘钢;前郭形成旅游新格局[N];吉林日报;2007年

4 彭紫甄;普米族:起源于祁连山的古老民族[N];西部时报;2007年

5 ;奉献真正代表藏文化精神的作品[N];经济日报;2000年

6 熊晓辉;湘西苗族绺巾舞浅释[N];团结报;2003年

7 杨跃萍 刘远达;少数民族服装争奇斗艳[N];西藏日报;2000年

8 蔡际洲;古老的藏传佛教音乐[N];音乐周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萧柳;“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N];青海日报;2006年

10 莫社光;贵港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双白;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万代吉;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2 裴荣;蒙古族宗教舞蹈“查玛”的艺术特质与文化内涵[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尼玛;藏传佛教直贡噶举金刚法舞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周仪;中国古代儿童舞蹈的功能类型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花白;沙漠中的绿洲之音[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白雪静;“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孙倩;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D];郑州大学;2004年

8 周晓岩;呼和浩特大召寺查玛舞仪式现状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3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783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