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美国高校舞蹈专业现代舞技术训练的多样性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09 21:39

  本文选题:现代舞技术训练 + 多样性 ; 参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S2期


【摘要】:美国顶尖舞蹈学校一直保持经典现代舞训练,他们认为林蒙、坎宁汉、葛莱姆、霍顿技术等经典现代舞技术中具有非常多价值,值得学生们认真系统的学习。当下,现代舞技术课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只让学生学习其中一个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对经典现代舞技术训练给学生身体打下了一个很好地基础,同时我们认为学习新技术之前一定要学习过去的技术,这样才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衔接新的发展与创造。现代舞训练的多样与丰富,能够使现代舞的学生更加多元的认识身体,认识多样的身体运动方式并在其中得到锻炼,使学生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加强,也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现代舞训练的多样性对现代舞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Abstract]:Top danc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intained classical modern dance training. They believe that classical modern dance techniques such as Limon, Cunningham, Graham and Horton are of great value and are worthy of students' careful and systematic study. At present, modern dance technology cours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if only students learn one of them will inevitably cause some limitation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classical modern dance technical training for student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body, at the same time, we believe that we must learn the new technology before learning, so as to link up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modern dance training can make the students of modern dance understand the body more plural, understand the various physical movement ways and get the exercise in it, so that the students' physical sports ability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It also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enter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diversity of modern dance training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dance talent training.
【作者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北京舞蹈学院2013年专业建设——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2014年本科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课题成果之一
【分类号】:J732.6-4;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泽深,郑文;学校文化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刘琴;浅论减少人才培养风险的策略[J];云梦学刊;2002年06期

3 江龙华;;高等学校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5 刘安产;;高等影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6 林小艳;谈军;;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自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韩耀红;;关于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8 王康;;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年25期

9 王晓瑜;万陆洋;;浅谈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8年27期

10 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胡玉转;王杨;刘世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与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黄玉芬;段宏毅;;高职《速录》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帆;张继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彬彬 实习生 梁玉婷;加强人才培养 推进新农村建设[N];广西日报;2006年

2 袁志华;商学院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 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吉振办邋文轩;人才培养支撑吉林振兴[N];吉林日报;2007年

5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6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王怀民;我省新增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特区”[N];湖北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郭大勇 记者欣研 程曦;解放思想大讨论聚焦人才培养,,探讨学生成才之路[N];新清华;2009年

8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张民生;创新人才培养要创出中国特色[N];天津教育报;2009年

9 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工程力学和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 叶志明;如何培养产学研人才[N];解放日报;2009年

10 张渺 杨元纲 张晓欢;安庆职院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结束[N];安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0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000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c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