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意识形态、审美文化与公共空间
本文选题:广场舞 + 审美文化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11期
【摘要】:广场舞作为中国本土原创、毁誉参半的群众性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审美文化的范围。关于广场舞的争议,折射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多方面的问题。广场舞中包含了健身操、集体舞、民族舞蹈等多种形式,多数情况下以集体舞为主,和"文革"意识形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就当今中国审美文化建设而言,避免重蹈"文革"覆辙的一个措施,是去意识形态化,而不是强化意识形态要素。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的严重不足和公共道德未得到充分发育,是广场舞扰民的重要原因。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和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广场舞的空前兴盛,包含了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和对中国当下医疗体制的感性批判。
[Abstract]:Square dance is an original and mixed mass activity in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is beyond the scope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controversy about square dance reflects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Square dance includes aerobics, group dance, folk dance and other forms. In most cases, collective dance is the main form, and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far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is concerned, one measure to avoid repeating the mistak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to deideology, not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orality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plaza dancing to disturb people.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square dance with fitness as the main purpose and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as the main body includes the pursui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the emotional criticism of China's current medical syste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12&ZD16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美学西化问题研究”(09BZW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颐;“公共空间”的自觉与扩展[J];寻根;2001年06期
2 杨文会;论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鲁虹;努力使公共艺术成为可能[J];美术观察;2004年11期
4 刘刚;公共艺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J];装饰;2005年04期
5 伍琼华;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公共空间变迁与重构[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6 梅法钗;赵琦;;论公共艺术在今天的发展[J];美术观察;2005年10期
7 周红卫;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J];装饰;2005年01期
8 钟安;陈杏;;公共艺术中的公共空间[J];装饰;2006年01期
9 李于昆;;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12期
10 罗朝晖;王先明;;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与深描——评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放;陈怡如;关本英太郎;;日本的市民媒体活动的实践以及公共空间构建的可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赵丽琴;袁煌;谭章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3 周红卫;;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军;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屈爽;;城市Q空间[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7 李慧敏;陈鑫春;;消费主义视角下历史城镇公共空间发展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8 王粟;;浅析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转变[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黄瓴;李翔;陈黄果;刘阳;;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谭伟;刘博敏;;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2 北京记者 王隽;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N];文汇报;2010年
4 孙连宇;给公众留下“公共空间”[N];沈阳日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请给公共空间多留个阅报栏[N];黄石日报;2010年
6 刘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族关系与乡村公共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宁舒;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课堂[N];黑龙江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程思远;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空间[N];中华建筑报;2011年
9 吴树伦 ;塑造文明的公共空间[N];自贡日报;2012年
10 赵畅;清除污言秽语生存的公共空间[N];宁波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2 公伟;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3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4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长云;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厦门大学;2009年
6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勇;“广场”的兴盛与衰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徐海燕;高新区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饶三春;陕南汉中小城镇公共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静;城市回族社区更新改造中公共空间的建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陆俊才;村庄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谢珊珊;新都市主义社区公共空间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理;峡景公共空间系统——山地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赵云飞;创意产业园区公共空间整合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冷欣;数字环境下公共空间及相关行为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麻静;空间的角逐[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72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07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