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舞蹈艺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2-28 19:28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戏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编舞的过程中加入戏曲元素又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舞蹈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舞蹈和戏曲本来是两种不尽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处于目前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相互交融,人们的审美日趋多样化,为舞蹈在积极汲取戏曲元素进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中国舞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对于戏曲故事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要故事情节、表演风格都能够有所借鉴,使其成为现代中国舞蹈的重要内容[1].将戏曲元素应用到中国舞的编创之中,能够为中国舞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对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起到积极影响.

  1戏曲元素的内涵

  1.1戏曲元素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元素

  中国戏曲在表演风格上通常会以较为夸张的表演形式而进行,夸张的唱腔、夸张的脸谱是给欣赏过戏曲的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中国戏曲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会赋予人物特殊的形象风格,人物脸谱化就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们在观赏戏曲表演时,能够鲜明地了解到戏曲所想要表达的爱憎情感,戏曲表演本来就是表达鲜明的思想情感,而观看戏曲表演的人们通常对于戏曲表演的曲目形式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人们所想要真正欣赏的并不单纯是紧张的故事情境,更多地是由戏曲表演演员自身的演出所带给观众的紧张感[2].

  因而,戏曲表演突出人物形象,并不会使人感到厌烦,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增添故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戏曲表演中很多人物的各种生活状态、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戏曲表演演员的多种多样具有特定形式的身段表演来进行表现的,诸如,人物的生气、愤怒、高兴、哀伤都是通过人物的特点形式的表演来突出的,同时,不同人物所代表的身份不同,进行相同表演时所使用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戏曲表演的众多元素中采用的是"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对于想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转化为戏曲表演时,通常都是对生活形式中这种行为方式的意义给予表现突出,而对于更多的动作形式本身却是并不十分追求相似的.因而,在中国的戏曲中,戏曲表演演员能够对着一方小小的天地,就能够尽情展现出所想要表达的众多东西,无论是不存在的江河、还是满园春色,透过戏曲表演多种元素的相互结合,我们都能够看到生动的表演[3].

  1.2戏曲元素中重点突出人物形象

  人物是各种多姿多彩的故事进行发展的线索,是任何舞台表演的灵魂,没有了人物的重要参与,任何表演形式都会失去它的魅力,戏曲表演更是如此.戏曲元素中最为出色也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戏曲中,戏曲角色主要是分为生、旦、净、末、丑,这几种主要的人物类型几乎涵盖了我国戏曲中所有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不同的服装、唱词、旁白、动作、表演方式来突出展现这个角色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情感[4].

  人物形象的千差外别,都是通过戏曲元素的不同表现方式来进行传递的,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时候,通过戏曲表演演员个人的特征,就能够清楚地判断出这个演员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是善是恶、是喜是怒.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多种元素,能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形式相互融合为一体,营造了丰富多姿的舞台形象,能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5].

  2中国舞编创过程中对于戏曲元素的运用

  2.1融入戏曲元素中的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中国的戏曲中蕴涵着丰富的元素,其中,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是主要的方面,对于中国戏曲表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中国舞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将戏曲元素中主要的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予以融合应用,能够将舞蹈和戏曲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行有效贯通,使中国舞能够以一种具有新鲜生命力的形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增强中国舞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戏曲往往通过一些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塑造舞台上众多的人物形象,构思奇特而具有表现力,同时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将戏曲元素中的表演元素融入到中国舞的编创中,能够使得中国舞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增强画面感,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冲突,能够增强欣赏者的心理印象.将戏曲中突出的表演元素应用到中国舞的编创中,可以将舞蹈的众多动作,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连贯性地编排,使其成为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形式[6].

  2.2中国舞编创过程中注意考虑到舞台效果中的戏曲元素。将戏曲表演元素中的丰富故事进行重新整合,使其适应中国舞的表演形式,这样中国舞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故事,从优秀的故事情境中出发,在舞蹈的编创中融入进一些情感、情节的冲突,增强舞蹈的冲击性,从而能够更好提高舞蹈演员的表现力.

  将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元素与中国舞的编创进行结合,能够在中国舞的实际演出中,增强舞蹈演员的个人舞台表现力,逐步提升舞蹈演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于舞蹈艺术的感知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表演.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舞蹈,必定是融入进了舞蹈演员自身的思想情感的,舞蹈演员在进行表演时,能够真正体会到他所代表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时,才能够在表演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展现.

  中国戏曲元素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相当到位,将这种人物形象的丰富元素融入到中国舞的编创中,会具有良好的舞台效果.在进行中国舞的编创过程中,将舞蹈所展现的完整故事情节进行分割,将故事中所代表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分配到相应的舞蹈演员身上,促进他们自身进行仔细揣摩,同时还要能够进行舞蹈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保证他们能够在多次的练习表演过程中,增进对于彼此人物形象的了解[7].

  3总结

  我国戏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元素,因而,戏曲中也有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在进行中国舞的编创过程中,积极运用戏曲元素,能够更好为中国舞增添魅力.舞蹈和戏曲是两种风格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两者在舞台表演方面、艺术表现力方面却有些相互类似的东西,因而,在中国舞的编创中运用戏曲元素,有其自身的土壤条件.

  戏曲元素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将其应用到中国舞的编创中,能够为中国舞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中国舞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宏.戏曲元素在中国舞编创中的运用[J].戏曲艺术,2012,32(2):78-83.

  [2]杨?.以京剧行当为载体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延伸和价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4):213-215.

  [3]张丽民.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3(1):94-95.

  [4]王艺潼.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J].赤子(上中旬),2015(17):44.

  [5]樊明.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19):176-177.

  [6]陈炎.由"乐"到"戏":中国综合艺术的发展轨迹[J].河北学刊,2015,35(4):76-83.

  [7]张延凤.浅谈中国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J].音乐时空,2015(12):96-97.

  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艺术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舞蹈表演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同为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加盟了舞蹈,舞蹈拓展了戏曲。舞蹈保留和发展了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通过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丰富了舞蹈传承与训练的完整体系,对铸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舞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浅论在我国的舞蹈表演中,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综合借鉴与吸收,论述了舞蹈与戏曲的相互作用;表明舞蹈表演体系来源于戏曲;舞蹈传承与训练的完整体系来源于戏曲;舞蹈丰富的表现手段也同样来源于戏曲,体现了戏曲艺术在舞蹈表演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通过舞蹈表演的借鉴与吸收,使中国的舞蹈艺术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从而促进舞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舞蹈表演 戏曲艺术 借鉴与吸收

  21世纪我国的舞蹈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振兴中国舞蹈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舞蹈美学、艺术观念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新的继承借鉴和创造。通过研究中国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将使我国舞蹈事业在传承、发展、创新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舞蹈和戏曲是分不开的,戏曲元素充分融入在中国舞蹈表演艺术中。戏曲加盟了舞蹈,舞蹈拓展了戏曲。中国戏曲的转化与吸收直接影响了中国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中国戏曲的精华无不在其中渗透至深。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中国戏曲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许多精髓,使大量的表演技巧和手段流传至今。

  一、舞蹈表演借鉴吸收了戏曲的综合表演艺术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通过读《梅兰芳文集》中的《运用传统技巧刻划现代人物》与《中国戏曲通史》,可以深刻认识到:我国众多的艺术表演剧种中,舞蹈表演是最早借鉴与吸收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

  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艺术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用美的舞蹈来诠释戏剧逻辑和舞台上的行动,以及着重用舞蹈美回味人生、再现生活是传统戏曲的突出特点。一般我们都知道戏曲的表演体系是“唱、念、做、打”,戏曲的舞蹈美主要贯穿在“做”、“打”这两种功法之中。在戏曲舞蹈上出现的人物都是以舞蹈化的形式出现的,也可以称作舞蹈艺术形象。

  史书《汉书成帝纪》中,记载一个身材窈窕,体态轻盈,会控制呼吸,故而能在宫人所托盘上翩翩起舞的赵飞燕,被后人称为“盘上”、“掌上”之舞。到了唐代,杨玉环跳的《霓裳羽衣舞》,大诗人白居易这样描写到:“飘然旋转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其舞姿轻盈典雅、飘飘欲仙。这些都对传统古典舞的步态形象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资料。如:近年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跨界的大导演张艺谋用一种新的视角创新的挖掘了舞剧艺术的新领域。该剧用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按照舞剧自有的形式和脉络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原著中的矛盾焦点,并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同时视觉冲击感更加强烈,在表现上有了较大的跨越。

  中国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舞蹈这一载体,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出现在人们面前。古有《霓裳羽衣舞》,现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等许多优秀作品,正是由于我国的舞蹈表演借鉴与吸收了戏曲表演艺术中身段“圆、曲、拧、倾”及动律;运用身体多个部位,例如手臂、腿、头、胸、腰、胯等弯曲或旋转或延伸,形成既潇洒飘逸又外松内韧的形态。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磅礴气势,才逐渐形成借鉴与吸收了戏曲舞台艺术表演的剧种之一。

  当今舞蹈艺术的发展,时刻都离不开吸取戏曲中的综合表演艺术。舞蹈与戏曲有着互相影响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戏曲舞蹈是蕴含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舞蹈通过从戏曲中提取吸收营养,大大充实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表演空间,增强了可视性、丰富了内涵,而且在不断发展中还保留了古老传统中的经典表现手段和技术技巧。

  二、舞蹈传承与训练的完整体系来源于戏曲

  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舞蹈艺术厚积薄发,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已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趋成熟的表演方式方法,并且在如何训练以及如何传承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国舞蹈理论上的研究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个时期的中国舞蹈,成为古代舞蹈过渡到近现代舞蹈的连接的桥梁。在我国舞蹈历史上书具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与借鉴吸收了戏曲舞蹈中的一部分保留着传统古典舞的文化风貌分不开的;从而也得出了,当今中国舞蹈艺术里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今戏曲艺术的营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许多传统的优秀舞蹈艺术遗产,没有能以它原有的面貌直接传续下来的。但却传续了各历史时代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保存了许多古代戏曲舞蹈的精华。

  许多以戏曲舞蹈为选材的舞剧或舞蹈片段中,舞蹈的风格表现就特别突出。50年代参与创作中国舞剧《鱼美人》的房进激和黄少淑夫妇,在舞蹈创作中大胆构思,极富想象力的在舞蹈中结合自然界美景,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表现,在《小溪、江河、大海》这个舞蹈中,紧密结合动人心弦的旋律,以人与水相生相伴的形象里,为我们呈现出了美好的意境。中央民院的马跃教授创编的大型民族舞蹈《奔腾》,运用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中的 “唱、念、做、打”四大艺术手段中的“做、打”艺术表现手段,结合源于自然生活中的摔跤、骑马、角力等原生态的形式模仿,使蒙族舞蹈更加贴近生活,引人共鸣。

  戏曲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表现力,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写意艺术,具有一整套程式化的音乐唱腔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戏曲中的舞蹈结合剧情的需要,来源于生活又加以美化的创造了各种表现生活的表演技巧。因此,戏曲中的不少绝活在舞蹈中得以引用继承发展。在世界舞蹈形式多样的今天,中国的舞蹈中的特技和拿手绝活也是独具特色,惊艳亮相。这些带给人们的独特和震撼无不是得益于中国戏曲的滋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第一批舞蹈专业人士就立志扎根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寻觅思辨,找到适合中国又独具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以至于在后来几代人的努力之下终于创造了我们自己民族的独特舞种――中国古典舞。借鉴和吸收了戏曲舞蹈的表演方式和动作元素,并在其基础之上加以提炼,所以很多专家认为;我们早期所学习的古典舞几乎都从是戏曲舞蹈中派生出来的。戏曲舞蹈中的许多元素为民间舞蹈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宝库。像前些年广为人知并喜闻乐见的舞蹈《皮影戏》、民间的行进舞、广场舞等。戏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舞蹈语汇,平时看到的戏曲演员表演时使用的小道具或是身上的装饰物等等都可以发展成为舞蹈中的元素及身韵组合。这些表演艺术都被舞蹈借鉴与吸收,如: 折扇舞、手绢舞、筷子舞、团扇舞、羽扇舞、顶碗舞等等。这其中的任一生活用具被采纳为舞台道具时,就能够成为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段。

  舞蹈艺术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结合的过程中,舞蹈的语言风格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建国初期,我国的舞蹈编导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舞蹈创编者们就大胆构思,从舞蹈的动作风气、语汇、动机、形态中融合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元素。也正是因为我国舞蹈工作者不断进取、业精于勤,不断创新,才使我国舞蹈艺术飞速发展。

  所以说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来自于戏曲,戏曲舞蹈是中国舞蹈的母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振兴、繁荣和发展中国的舞蹈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当代的舞蹈事业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振兴我国的舞蹈事业,使这支古老的舞蹈艺术之花走向全世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这是当前我国舞蹈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让我们以百倍辛勤的劳动和崭新的创造,使我国舞蹈艺术在中国新文化格局中,更加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3.

  [3]明文军.东方舞蹈文化比较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天伊.中国舞蹈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6]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使本身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遇上了新鲜的西方先进文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舞蹈艺术对多元文化吸收与弘扬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化形式,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舞蹈吸收了传统文化,并汲取了西方优秀的艺术成果,传播了民族文化。本文主要探析了舞蹈艺术对多元文化的吸收与弘扬仅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艺术;多元文化;吸引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对我国社会文化带来冲击,在此背景下,裕容龄作为我国学习西方舞蹈艺术的第一人,把西方优秀的舞蹈元素推广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高潮发展。

  一、多元文化的吸收

  1、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舞蹈艺术家们汲取传统的民族艺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容,也拉近了舞蹈与观众的距离,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使舞蹈中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粹更广更深地到达群众之中,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我国舞蹈艺术还通过构建专门的教育基地,系统地收藏相关的舞蹈文献等方式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比如著名的《金凤凰》舞剧,本体就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2、西方流行文化的吸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舞蹈艺术十分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了西方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重塑之后形成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像《小溪・江河・大海》这样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西方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芭蕾舞,通过对芭蕾的舞蹈动作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中国传统舞蹈对比创作,结合两者的特点和精髓,同样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多样化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的弘扬

  1、中西方文化的包容。艺术没有地域、国界之分。全世界各地的民族和国家都是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然后共同发展。随着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愈加的密切,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包容赋予了我国舞蹈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女儿河》等作品鲜明的展现出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把中华儿女的坚韧不屈和刚强的意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反映了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现代舞,自从传入我国就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例如《饥火》、《传音》等。舞剧在我国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以《宝莲灯》为开端标志着我国的舞剧迎来了新的阶段。自此之后艺术家对舞剧进行创新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的舞剧,并引领我国的舞剧步入了发展的高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文化不是一个国家的独自发展,而是国家间的相互融合。每个国家都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沉淀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要做的就是汇集全国的力量共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我国经济稳定而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通过多个层面的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促使群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样具有多样性,舞蹈本来就是人民的艺术,这样一来就推动我国舞蹈艺术多样化发展。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我国舞蹈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舞蹈发展的多元化发展。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加快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国资本和外国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注入传统的中国,使国内的艺术文化换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和他国可以平等地对话和进行商业贸易,有更多的机会使中国商品走出国门,也使更多国外的商品以及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交融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相互交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精神文化需求,而舞蹈就是精神文化的一种。我国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吸引从幼儿到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舞蹈类型也包括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不同种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元素,让观众看到了风格多样的舞蹈艺术,也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我国目前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人们不断接触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就为舞蹈艺术的多元化指明了新的道路。

  2、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促进舞蹈的多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并不代表一味学习西方的文化,而是应该在尊重国内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国外文化中的精华,抛弃自身以及国外文化中不好的成分。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接受国外的文化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要辨别清楚。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双方共同发展,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舞蹈艺术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前已经有了多种类型。而如今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大发展之后形成许多新的形式。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完美地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以后,诞生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也取得了诸多荣誉。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失创新思想,,多元化的中国舞蹈艺术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就应该培养有潜质的舞蹈人才。比如创建专门的舞蹈学校,或者是在高校中设立舞蹈专业学科,定期开展舞蹈大赛等,为校园注入健康与活力,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做不仅加强了舞蹈艺术的理论建设,也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完善理论。还可以在校园、街道、公园等公共场合进行优秀舞蹈的展示演出或者展示播出,使舞蹈艺术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同时多与国外优秀的舞蹈团队交流与合作,也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使本身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遇上了新鲜的西方先进文化,两者相互融合之后使我国的舞蹈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变得多元化,焕发新的光彩。舞蹈生来就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并传递文化内涵的,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精华的舞蹈艺术,采用多元的形式使自己的发展道路更为开阔。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架构舞蹈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桥梁――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观探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张玉梅.浅谈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观[J].舞蹈,2006(8).

  舞蹈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我们在观其形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内在特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舞蹈表演艺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 要】舞蹈表演是动态的时空艺术,是通过人体律动来展现内心深层的精神世界,了解舞蹈表演的内在特点,将会引领着舞蹈编导与舞蹈演员,创作、演绎出充满生气的舞蹈作品,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一个舞蹈演员自身的良好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舞者的身体表现力虽然与与生俱来的天赋有很大的关联,但笔者认为通过后天长期、有效的训练,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舞蹈表现力;气息运用;眼神传达;

  舞蹈作为表演性的综合时空艺术,早有不少理论家对其做过论述,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称“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英国哲学家罗宾称“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中国文豪闻一多称“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美学大师宗白华也说:“舞――这最高度的旋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研究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舞蹈通过动态的视觉形象,在情感的抒发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人们常说舞蹈是流动的音乐,动态的雕塑,生动的绘画,这也是舞蹈与文字表现所不同之处,是通过人体律动来展现人们内心深层的精神世界,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进而与观者产生共鸣。

  一、舞蹈表现力的解读

  1.舞蹈的外部特征的把握――舞蹈动作。表现力是从内到外的外在过程,首先作为演员或学员要从几个方面去理解表现力:由于种种的不同,动作的元素、风格不同,舞蹈语汇的外在形态千差万别,必须吃透动作的形式,如,动速:动作的速度;力律:动作的韵律;动作的空间走趋;动力:动作的力度,动作当中的力效作用,力的爆发,力的转变等;动态:动作的姿态,舞步等等。这些要素构成动作的基本成因,作为舞者如果能准确感知并操作动作元素构成的特殊意味,就能使个人在练习或表演中有舞蹈感。

  2.舞蹈语汇以及表现。学舞者知道舞蹈并非单个动作,而是从一连串的单一动作构成各种舞蹈风格截然不同的组合形式。动作层面上的问题更偏向于舞蹈教室当中学生学习的各种组合形式对于个别动作在肢体运动当中的协调性。舞蹈语汇是动作元素的扩展与升级,动作元素是舞蹈语汇的基础。当动作形式与舞蹈语汇和环境氛围、心理感知综合地参与到舞者的大脑活动中时,个人进行的不光是简单的、机械的舞蹈,而是要融入内心的情感、心理的感受、面部的情绪等。身体与大脑、心理之间的相互交织与运用,使个人在练习舞蹈或跳舞时加入想象力和创造性。总之,对于动作的感知,以及动作之间组成的舞蹈语言的感知,是学舞者增强舞蹈表现力的第一步。在舞蹈动作与动作的构成、连接关系、外部特征以及内含意蕴的整体把握,使个人的物质载体――肢体有了相对完整的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舞蹈感觉”――即“舞蹈感”。

  二、舞蹈表演应该把握的要点

  那么,舞蹈表演究竟应该把握哪些要点呢?根据笔者多年来舞蹈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辨,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1.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审美特征,因此也自然成为舞蹈表演的首要之点。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人类在表达情感时,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即:语言→感叹→歌唱→舞蹈,可见,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形式与最后手段。别看舞蹈是“无声的艺术”,但是它“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取代的重要的表达情感的作用。舞蹈是人类产生的最早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艺术之母”。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打猎获胜之后,情不自禁地全身舞动起来,于是就产生了舞蹈艺术。我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相传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所编)的《古乐》篇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意思是说,在葛天氏的氏族中,许多人(“三”为复数,即“多”的意思)手持牛尾巴,一边手舞足蹈,一边歌唱。之所以“操牛尾”,乃狩猎获胜的象征。综观古今中外所有的舞蹈,无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无论是民族舞还是芭蕾舞,无论是情节舞还是情绪舞,无一不以情感为其精髓和支撑。因此,舞蹈表演就必须“以情而舞,以舞传情,情舞一体,以情动情”。

  2.动作性。作为人体艺术之一种,舞蹈是“人体动”的艺术。舞蹈的完整定义,应当是:“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合着一定的时间(节奏)连续不断的运动,以鲜明的表现性特点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舞蹈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动作语言,又称作“舞蹈语汇”,是由各种舞蹈动作所构成的。因此可说“,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动作是经过舞蹈家创造性思维,经过改造、发展、重组之后,使之成为传情达意、引起情感共鸣作用与意念外射作用的艺术语言形式。因而,舞蹈动作语言既不是哑剧手势的解释,也不是文字语言的图解,而是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形体动作。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是由内部动作(心理动作)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由此可见,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核心,离开了艺术化、内心化的人体动作这一物质前提,舞蹈艺术便成为无所依托的“空中飞云”或“天外来客”,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可能。

  3.韵律性。韵律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因而也是舞蹈表演的要素之一。舞蹈艺术的韵律,又称作“动律”,即指动作的韵味与规律。这一舞蹈的韵律,又集中体现在舞蹈的节奏上。节奏是事物进行的一种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节奏。例如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每天的早、午、晚,开车的快、慢、停……如此等等。舞蹈的节奏,指舞蹈动作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等等,即人体的律动。这样规律可以表现出舞蹈艺术的韵律美。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情感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却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本。……换句话说,‘舞蹈的表情’离形‘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确如此,舞蹈的节奏不仅可以表达一定的内容和一定的情感,而且可以打造舞蹈的韵律美。正是通过节奏,使得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起来,“舞蹈节奏运动的进行是表现音乐内在灵魂的形象,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始终伴随着节奏。”也就是说,富有韵律美的舞蹈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相同步,而音乐的节奏,又爱过舞蹈动作来展现。二者同构,形成视听一体、音画同步的韵律美。

  三、结语

  总的说来,舞蹈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我们在观其形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内在特点,这将引领舞蹈编导与舞蹈演员的视角,使其创作、演绎的舞蹈作品更加充实、饱满,并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同时起到艺术作品很好地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舞蹈表演只有做到传情达意、技艺结合、形神兼备、独具风采,才能在历史舞台的大浪中自由驰骋,使舞蹈家舞韵长存,成为那一时代的桅杆,并成为经典流传久远。

  参考文献:

  ①卢其春.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6)

  ②杨福茹.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美感与表现力[J].内蒙古艺术.2008(2)

  ③徐燕.儿童舞蹈表现力提高浅谈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③杨岚.身体表现力的发展与舞蹈美学兴起的契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舞蹈艺术对人本质生成功能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其实质是通过对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教育。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美、创造美的一项艺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笔者从舞蹈艺术特点入手,注重舞蹈艺术对人的本质生成功能,探索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并对当前学校美育提出一些思考与认识。

  关键词:舞蹈艺术 学校美育 价值取向 人的本质

  在素质教育渐进的今天,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并且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当前学校的美育实施主要以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承载,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启迪心智,进而感悟人生,以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之目的。就课程的性质而言,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直观赏析而感悟获得美感,进而陶冶思想感情,促使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美感的培养,让人感性地显现自身力量,因而作为学校美育重要载体的舞蹈艺术课程在美育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眼下有的学校美育收效甚微,并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向,是因为实施过程中忽略了从本质上去认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对美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1]。基于此,笔者结合现实谈谈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

  一、舞蹈在人的本质生成中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要从审美对象获得美感,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律的连续运动中塑造形象的艺术活动。它运用舞蹈特有的艺术语言,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情感,给人以全身心愉悦的感受,从而获得美感。所谓美感,是人在感美活动中具有审美意识的主体与审美对象在一定的情境制约下相互作用产生的体验,是审美活动中诸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系统效应。美感一旦产生,对人的发展便具有特殊功能。不论是舞者还是观者,在表现美和观赏美中,主体得到全身心的享受,同时也在享受中自我塑造、自我生成[2]。这就是美感的生成功能。舞蹈艺术所产生的美感对人的本质的自我生成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体的整体性熔炼

  所谓“整体熔炼”指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体验。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把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都融入到对象里,全方位地投入审美。当然,这与审美主体感受到的美的程度和主体参与审美活动诸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如对舞蹈《中国妈妈》的审美,只有具备感知、思维和想象等综合的认知能力,才能深度品味出该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大善、大美和大包容等人性化的大爱精神,从而完成审美活动。总之,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各心理因素互相渗透、密切联系,从而使美感具有直觉性、愉悦性、潜在的功利性。通过审美活动达到对人的整个身心的熔炼和熏陶,进而提高审美意识。

  2.对人的社会化整合

  所谓“社会化整合”是指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才具有爱悦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爱悦性是指人在感美活动中从心里油然而生爱意,能促使主体去关切他人及社会。共享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通过对美的对象的共同分享获得的美感来表达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协调、密切人际关系。所以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美,也就没有美感。如当代舞《进城》,通过表现一群农民工进城以后,被城市环境所吸引,为城市建设所震撼,激发了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也立志改造家乡环境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又如双人舞《牵手》,展现的是两个残疾人相互关照,相依为命的生活,表现了作为社会的人,其本质力量就是善于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们身患残疾,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尽其所能地把一切变成美好的人间。人在社会中共同分享同一种美感,就把单个的人整合到群体之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3.对主体的人格塑造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能直接给予主体人各方面的启迪,或赋予一种全新的人格模式,在审美活动中,无论主体感受到什么样的美,都具有人格化的内涵,都可能表征人所应有的意志、品格和情操等,给主体以某种启发、暗示或引导,使主体具有与对象类似的品格。如舞蹈《八女投江》、《刑场上的婚礼》、《满江红》和舞剧《傲雪红花》、《红色娘子军》、《红梅赞》等,都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群体形象,都展现了个性不同的高尚人格特征,都给人以感召和鼓动,让人热血沸腾,感同身受,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这正是这些舞蹈所需要的效果。

  二、舞蹈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

  1.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之一的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承载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本身,而且还是蕴含着广阔的文化内涵,因而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各种各类的舞蹈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可谓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3]。如藏族舞的“锅庄”、“弦子”、“踢踏”,维族舞的“多朗”、“赛乃姆”,朝鲜族的“长鼓舞”及汉族的“秧歌”舞等。通过舞蹈,学生可以认知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风格、礼仪传统、宗教信仰等,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生命轨迹,增强民族自尊感[4]。宏观地说,蒙古族舞蹈反映的是草原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所创造出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常年在马背上游走于大草原,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所以蒙古舞蹈的上身动作相对较多,腿部动作相对较少。在蒙古舞动作体态中,立腰、直背、昂首挺胸等表现出来的动作风格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纯朴、热情、爽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这就是长期游牧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现代社会,舞蹈都必须是以文化知识为动力的知识艺术。任何时代的舞蹈都必然反映所属时代的文化内容,比如远古时代的祭祀舞、汉唐时期的宫廷舞、抗战时期的大刀舞、解放时期的秧歌舞等,无不展现出各种时代的生活内容和背景。通过对各时期舞蹈的了解和认知,能丰富学生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做人的素质。

  2.审美价值取向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加工以后的人体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的特有语言、音乐的旋律节奏、舞者的表情和造型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美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依动觉自娱,靠视觉娱人,是舞蹈的审美规律。在跳舞和赏舞中,一切都通过审美产生的美感发挥效用。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说明了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所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就是舞蹈艺术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美感来实现的。如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交谊舞及芭蕾舞等,华丽多姿,工艺多彩,加上舞者情和艺的投入表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观者素质。

  3.健身价值取向

  舞蹈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对人体关节和肌肉进行训练,使肢体达到一种自然和谐、挺拔协调的优美体态,最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自己的站、坐、行体态,经常出现站不端、坐不正、行不直,驼背含胸、耸肩缩脖、行走歪斜等现象。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舞蹈形体训练,对其基本站姿、坐态、行款等姿态进行科学的指导,就可以纠正生活中的不正确身姿。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使其内在心灵美与外在形体美得到和谐统一,从而美化学生的仪表、风度,增强其自信心。人一旦有了自信心,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因为自信心来源于其内心深处,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全方位调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将会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收到体健而神爽的效果。

  学生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身体的各种机能,更因为情动相依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心灵。

  4.心理价值取向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的灵魂,是艺术的生命。舞蹈艺术通过激发人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舞蹈艺术之所以能触动和发展人的想象,是由它的特殊功能和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无论是舞蹈的编导者,还是舞蹈的参与者,都要通过发挥想象来达到审美的目标。舞蹈艺术家在创作舞蹈时,若无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是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从人们想象不到的角度展开想象,是难以创造出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理性思考的佳作的。同理,舞者(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也难达成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目的。同时他们还能对舞蹈艺术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总之在舞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舞蹈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智慧。这种创新意识就是当代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舞蹈艺术在美育中的心理价值取向。

  三、美育的实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常把美育当做实施德育的一种手段,或者单一地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只拘泥于鉴美能力,而忽视了创美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美育在人的感性、情感、潜意识等心理层面潜移默化地对人的人格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层面上,德育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认可“美育是借助艺术内容,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手段,从而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1]的说法。这个概念揭示了美育的实质,即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达到“乐生”的境界,以提高生活质量。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这个趣味当然包括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便是在健康趣味中塑造健全人格,体现出较高的主题立意。因此,美育是运用已有的美学知识去培育美好的心灵,进而更体现出一种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奋斗。

  四、美育,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所谓尚美,即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达到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德育在于教会学生求善、智育在于求真、体育在于求健,而美育是在真、善、美的统一中求得全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美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把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故而有舞蹈美育之称。作为一种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舞蹈美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着眼于保持学生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注重保持学生个体情感的健康,使情感具有积极的成分、文明的内容;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在个体内部,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

  总之,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也是现代美育的实质所在,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美感,通过美感功能达成人的本质的自我享受和自我生成的统一,以提高人们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的超越功能。这既是现代美育的实质,也是当前学校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济等.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曾永成,董志强主编.美学原理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 罗雄岩.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46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f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