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原始《大韶》的舞蹈文化信息解读

发布时间:2019-06-09 11:53
【摘要】:《大韶》是古代舜帝的乐舞,不同的古籍对此有相似的多种称谓,如《九韶》《九招》《萧韶》《韶削》《韶虞》,或简称《韶》。原始《大韶》在舜、禹、启三代,便有着差异明显的两种形态,比较两者之后,两种形态都运用于祭祀礼仪,但是祭祀的内涵和形态却有明显区别。从舞蹈本体来说,周代的"制礼作乐"是《大韶》舞蹈形态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包括《大韶》在内的原始"六代舞"自此被倒入了一个统一的模具:表演等级化、风格功能化、道具符号化、队形"佾舞化",在"雅乐"的光环下,成为祭祀场合中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文、武二舞,并且将这一形态持守了两千多年。能文能武,文舞昭德,武舞象功,文武之道,在"六代舞"(包括《大韶》)里得到了体现,然而,这既是思想的图解和落实,同时也是舞蹈艺术自由意志和生命力的衰减。
[Abstract]:< Dashao > is the music and dance of Emperor Shun in ancient times. Different ancient books have similar titles, such as < Jiushao > < Shaoshao > < Shaoyu >, or abbreviated as < Shao >. In the three dynasties of Shun, Yu and Kai, there were tw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original "Dashao". After comparing the two forms, the two forms were applied to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but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 of the sacrific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As far as the dance Noumenon is concerned, the "ritual music" of the Zhou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watershed i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dance form of "Dashao". Since then, the original "six generations of dance", including Dashao, has been poured into a unified mold: performance levelling. The style is functionalized, the props are symbolized, and the formation is "dancing". Under the aura of "elegant music", it has become the left hand holding in the sacrifice occasion, the right hand adhering to the text of Zhai, the second dance of Wu, and holding this form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e ability to write, dance,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are embodied in the "six generations of dance" (including Dashao). However, this is not only the diagram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ought, but also the attenuation of free will and vitality of dance art.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分类号】:J7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张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证据及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阚绪良;;“履帝武敏歆”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李科威;中医的理论构架及工作原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7 安鲁;马靓;;中国食经文献类型的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8 李湘云;《琼斯皇》的神话体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逯宏;;“女娲补天”神话与“红山文化”考古关联之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傅道彬;《屯》卦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黎汝标;;试论布依族的谷魂崇拜[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周凤霞;;汉代巫蛊术溯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何志辉;;口头非洲法:从司法看习惯法的口头性[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6 宁稼雨;;神话传说的社会化走向与六朝小说的生成[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丽;苗族崇龙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邹园园;楚文化中的凤纹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化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傅丽叶;现代设计中设计师“态度”的比较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会平;论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复调性[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95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495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