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依然有界
【分类号】:J7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舞蹈;2000年02期
2 吴兰;;地方综合性大学舞蹈课程设置的若干问题[J];艺海;2007年06期
3 王军 ,成尧;世纪末的对白——后现代艺术与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车兆和;以色列“现代舞蹈之母”──萨拉·莱维—塔奈[J];中外文化交流;1997年01期
5 罗斌;;在打破与建构之间——关于2007“中国现代舞论坛”[J];艺术评论;2007年10期
6 赵辉霞;;舞概念[J];剧影月报;2009年01期
7 王程成;;现代人舞现代舞——浅论美国现代舞的风格特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11期
8 ;他们用躯体说话——《第四届中国北京现代舞展演》后记[J];文化月刊;2002年13期
9 戴爱莲;漫话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J];文艺研究;1980年05期
10 孙琳;;浅谈邓肯舞蹈美学思想对现代舞蹈发展的影响[J];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观看”的取消——以凝视为开端的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傅玉兰;;表情动作的心理诊断及舞蹈心理医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徐琴;;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金正庆;;我国体制外行业协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烨宇;顾淑华;;关于城市体制外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研究[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6 周黎;;陶艺·生活·初中美术课堂[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济南龙都国际大酒店[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8 夏金钟;;徘徊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拜金主义艺术大师”杰夫·昆斯的媚俗艺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曹阳;;追寻梦想的艺术——澳大利亚云多姆土著门画介绍[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甘丽娅邋谢康利;桑吉加:用心灵诠释现代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珏娟邋覃丹 实习生 王文华;阔别七年 现代舞激情回归[N];四川日报;2008年
3 新文;美国现代舞大师中国授课[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明江;民族与现代的自由碰撞[N];文艺报;2007年
5 郑荣健;现代舞也需与传统对话[N];中国艺术报;2008年
6 席小平;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结合[N];中华新闻报;2002年
7 徐雪梅;舞蹈可圈可点策划尚显不足[N];北京日报;2006年
8 王淑玲;第五届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暨国际现代艺术节揭幕[N];陕西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郑丽虹;深圳渴望自己的“蓬皮杜”[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黄燎原;如何投资现代艺术早期作品[N];杭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期光;现代艺术框架中的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性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D];上海大学;2008年
6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7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贺羽;浮华世象中的凝思[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贺秋硕;我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决定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滨;现代艺术与传统的剥离[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邵巍巍;二十世纪早期的现代艺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4年
3 徐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姬准;双重视野[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邓美林;在传统写实与现代艺术之间守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志恒;借鉴 促进 融合[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智龙;设计基础课程与现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先军;极少主义艺术与室内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孟刚;现代艺术对社会主义波兰艺术海报设计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刘博新;西方当代艺术与景观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8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54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