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三大秧歌在儒释道的文化熏染下经历着数百年的传承和衍变,如今已经誉满全国、名扬世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透射出山东大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风貌;饱含着齐鲁儿女的沉稳朴实、中和厚德;满载着齐鲁文化的深厚意蕴。在历史和人们的共同选择下,三大秧歌走向舞台,以崭新的面貌面向大众,借作品的形式抒发着当下人的情怀,外化着齐鲁大地千百年的文化内涵。本文以三大秧歌的“舞台创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作品、历史和研究成果的梳理基础上,采用历史学研究中基本的分析归纳法和田野实地调查法,尝试整理出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沿革与发展过程,并简述了起步发展期、停滞低谷期、恢复积累期、繁荣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的各自特征。并对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现状和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两面性进行梳理和分析。其中详细地从表演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比较三大秧歌舞台创作前后之异同,从表演时空、时代审美和社会功能的转变上分析表演外部环境的发展新特征,从表演者,表演内容和综合要素整理出表演内部环境的变化。着重分析了三大秧歌舞台创作之后带来的继承发展新路、内在时代价值、文化宣扬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也从另一面提出在舞台的局限和市场的冲击下舞台创作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泥土气息的弱化、观众氛围的雅化、界限的模糊化和舞台置景炫化等。并以第七届到第十一届的桃李杯舞蹈比赛为研究对象,从三大秧歌舞台作品所占数量以及各自所占比例,思考现如今三大秧歌舞台创作可能面临的问题,如缺少实际采风经验,没有走进生活,在创作中缺乏情感动力和创作欲望,关注目光更多投射在现当代舞蹈上以及元素动作有待进一步提取和更新等等。在本文中,笔者力求用实例和调查来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大胆展开讨论。面对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现状以及带来的两面性,如何正确的认识三大秧歌舞台创作并且扬长避短的创新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强调守住文化之根的同时,鼓励大胆创作,提出巧用元素,把握住广场、课堂与舞台的三步联创关系,同时探索三大秧歌与市场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例如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互联网加等多方平台的合作,广借旅游等平台展示,达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和谐统一。同时积极倡导“山东智造”的根深味浓的优秀舞台创作,从而达到舞台创作三大秧歌健康发展的目的。本文将所有有关三大秧歌的舞台作品以表格的形式附录在后,虽尚未十分完善,但在给本篇论文提供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希望可以为之后的研究者在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甚至民间舞舞台创作等问题上贡献一份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722.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玲;;山东秧歌作品《磨》的创作特征及文化意象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S1期
2 张娅妮;;山东民间舞蹈产业化品牌的塑造路径刍议[J];经济问题;2015年04期
3 李玉洁;;浅谈山东秧歌音乐在当代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4年17期
4 潘丽;;论当代中国“纯舞蹈型民间舞”的产生及其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刘建;田姣;;当代中国民间舞研究的对象、路径和方法[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04期
6 刘阳;;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市场推广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年11期
7 吴芳;;从《翠狐》看民间舞舞台形态的特征[J];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8 闫桢桢;;“地方性经验”——中国民族民间舞“采风”的当代使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李雪玲;;我国民间舞蹈市场化的问题与完善探微[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10 王昕;;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本质的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解小歌;舞蹈创作走向市场的观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2 刘岩;张继刚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贺伟;1986—2002:当代群舞创作的变革焦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
本文编号:
2553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55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