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大众文化视域下安塞腰鼓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蕴

发布时间:2020-05-17 07:53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股全球性的文化潮流,它有庞大的受众群体——都市大众,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一定层面上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对我国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具有较大的引导价值。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法、扎根理论等),系统分析安塞腰鼓产生的大众文化语境、指出其审美特征和文化内蕴,以及安塞腰鼓如何在大众文化视域下,植根于传统进行自我调适、发展与创新。安塞腰鼓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从表演内容上来看,安塞腰鼓具有多样性、民俗性、时代性等特征,与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相契合,但是,随着现代大众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及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在大众文化视域下,安塞腰鼓应该以消费者心理学为主导,通过其视觉艺术享受价值、精神鼓舞价值、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体现出自身的审美价值、意蕴和大众文化诉求。具体来说,大众文化视域下安塞腰鼓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与祭祀祭奠的功能,促进生产劳动、庆祝丰收,集会娱乐与举行庆典等几个方面;其文化蕴含了深刻的陕北历史信息、文化观念和记忆,体现出强烈的陕北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意识积淀,凸显了陕北地域人民坚韧、顽强、乐观的人文精神,呈现出独特的陕北艺术体系和艺术风格。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民俗鼓舞,融合了打击乐、舞艺等艺术元素,充分表现了适应性、大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等特征。它的审美品格以“气”的运化过程作为身体运行的方式;以“立象以尽意”的主题表现凝聚美;以“贵和尚中”作为自身形态的审美追求。在大众文化视域下,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应大胆进行大众文化包装;借助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进行大众传播;并且要充分运用灯光、舞美、服饰等现代艺术形式丰富其大众舞台的呈现形式;同时还要根据其审美特征和文化内蕴进行审美调试和文化适应,植根于大众和传统,进行创新。
【图文】:

腰鼓,安塞县


.一-逡逑图2-1安塞县第一小学腰鼓队逡逑安塞腰鼓在安塞县普及率较高。在全县15万人口中,约有一半人会打腰鼓。逡逑当地政府除了设有青年腰鼓外,还创建了老年腰鼓、女子腰鼓、少儿腰鼓等腰鼓逡逑

民间舞蹈,作品,民俗文化,腰鼓


图2-2《情醉黄土地》剧照逡逑以舞蹈作品《情醉黄土地》为例。该作品以陕西北部民俗婚礼中迎亲为题材,逡逑运用陕北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一一安塞腰鼓来表达当地的民俗文化,借助鼓手与逡逑心爱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情感路线,表现民间艺术独有的地域特色。作品逡逑分为相识、相恋、相守三个部分,前两段打破传统,将腰鼓作为道具以蒙太奇手逡逑法,从不同角度交代了环境与人物形象,诉说着新人双方在婚前的小心翼翼与迫逡逑不及待的心情,同时采用电影手法通过双人舞的表达方式回忆了两人从相识到相逡逑恋的过程;最后群舞迎亲齐打腰鼓,激昂的腰鼓击响、唢呐的吹响、铜锣和钹的逡逑奏响,热烈欢快的气氛瞬间将具有安塞腰鼓民俗文化的迎亲活动推向了高潮。该逡逑作品力求以现代人的新目光、多视角诠释陕北民间舞蹈,,通过舞鼓的过程表现了逡逑黄土文化中特有的安塞腰鼓精神。逡逑通过该作品的演绎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民间舞蹈经过编创搬上现代大舞台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艳霞;贺智利;;安塞腰鼓运动发展因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1期

2 陈雷;;民俗体育视角下延安时期“安塞腰鼓”解读[J];兰台世界;2015年10期

3 薛宇;郑兵;;延安民间鼓艺体育传承保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02期

4 李蕾;曾玉华;;陕西高校非遗体育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启示——以红拳与安塞腰鼓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5 杜娟;;安塞腰鼓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4年10期

6 杨春华;杨占明;;论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沙琪;田春阳;;从传统民俗文化看《黄土地》的社会意识形态[J];电影文学;2014年18期

8 黄锐;;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年07期

9 高鹏飞;;陕北腰鼓运动的历史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安塞、横山腰鼓为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4年03期

10 张倩;杨帆;;陕北安塞腰鼓的起源及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2668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668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