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新规则下舞蹈啦啦操艺术编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4:10
【摘要】:舞蹈啦啦操,是啦啦操项目的其中一大类别。最早来源于原始部落社会的一种仪式,为了迎接外出打仗或者打猎的战士们可以胜利归来,族人们便通过一种手舞足蹈的形式来表达。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啦啦操项目。新规则中将舞蹈啦啦操定义为:“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多种舞蹈元素的动作组合,结合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等难度动作以及舞蹈的过渡连接技巧,通过空间、方向与队形的变化表现出不同舞蹈的风格与特点,强调速度、力度与运动负荷,展示运动舞蹈技能以及团队风采的竞赛项目。” 啦啦操在中国发展的近12年来,由于评分规则的逐渐演变,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分值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中明确要求在舞蹈啦啦操的比赛中,成套动作比赛满分为100分,其中成套的艺术编排占50分、完成情况占50分。由此看来,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已经在舞蹈啦啦操今后的比赛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想要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要求有高水平的艺术编排。而要研究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便首先要抓住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所以研究一个舞蹈啦啦操成套的成功与否应从艺术编排的内容着手,以评分规则为主要依据,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努力提高成套动作艺术编排的质量与水平。 本研究以新旧两版啦啦操竞赛规则为依据,对规则演变的规律、特点及2010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暨冠军赛的比赛录像中舞蹈啦啦操各项目前两名的成套动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 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新规则下我国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艺术编排的现状方面来说,成套主题设计鲜明,但动作编排仍缺乏创新性和风格性。队形变换种类较为单一,以稳定性队形为主,缺乏流动性与复杂性。空间转换的衔接处理不够层次化,转换类型多以“A-B”和“B-C-B”为主。舞蹈动作组合编排多样性较差,但上肢不对称动作明显多于对称动作,下肢的难度步伐运用较少。2.就新、旧规则的变化特征来看,新规则细化了舞蹈啦啦操的竞赛项目分类,加大了成套总体设计和舞蹈动作分值比例,并对分值结构中各评分标准做出了详细的讲解说明。3从新规则导向下舞蹈啦啦操的艺术编排趋势来说,成套创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已成为评分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复杂并且流动性强的队形变换是成套总体设计的创编趋势之一。赋有中国民族元素和特色的舞蹈动作素材也将成为舞蹈啦啦操动作编排的流行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发展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董新军;刁在箴;姜铁军;李红芳;;竞技健美操新版规则变化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陈平;;对我国啦啦队竞赛规则演变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4 王操惠;;2006-2009年版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规则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5 贺改芹;从规则变化对比分析竞技健美操技术发展的美学形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王洪;杨晓龙;;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孙颖;;论啦啦队运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徐中秋;刘松霞;;啦啦队队员的分类与技术特点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9 姚丽琴,倪旭芬,唐佩佩;竞技健美操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及竞技展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皓;李逸群;张少卿;;舞蹈类啦啦队运动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训练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铁龙;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凌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价值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立清;从规则的演变特征探寻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发展思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吕春双;对FIG竞技健美操新规则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晨曦;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王国娇;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高校啦啦队运动的发展前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林森;我国舞蹈啦啦队的成套编排和完成情况与世界强队的对比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749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49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2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