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传承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7:29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产物,这种文化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维系社会的功能。羌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在传承和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续性,并彰显了本族的民族个性和民族意识。羌族舞蹈作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特有的舞蹈,其舞蹈风格纯朴而又热情,豪迈而又秀美,奔放而又静雅,它特殊的艺术语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具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时也正因为它的特殊存在而丰富了世界艺术,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说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羌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羌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羌族人民而发展与成长,诸多的羌族舞蹈演员甚至羌族民众,他们以自己民族的舞蹈精彩地体验着自己的生活,记录着自己民族的精神历程。他们或者表现出原始图腾,或者表现出宗教信仰,在当今或者表现出新时代的赞歌,憧憬着、丰富着自己的中国梦。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族舞蹈,不少舞蹈学者从多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本文以四川大地震后汶川羌族地区的羌族舞蹈为个案,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发来研究羌族舞蹈的传承性问题,主要准备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汶川羌区中小学舞蹈基础教育入手,用现代的观念将羌族舞蹈从表演形式到表现方式进行建构和重构。以发展羌族舞蹈服饰为视角,激发羌舞中小学生的民族崇拜和热情以及在汶川羌区学校的舞蹈教学中应保护和培养羌族舞蹈的传承人;二是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编创及教学手法使羊皮鼓舞的传承得以更好的展现和发扬;三是从当今文化市场和主流媒体宣传角度入手,拓宽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思路,不仅对羌族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起到焕然一新的作用,更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民族学方法,美学方法,图像学方法等。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论述羌族舞蹈的传承性问题:第一章,绪论部分,第二章,羌族舞蹈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及汶川地震灾后羌族舞蹈的重建及现状。第四章,汶川地区羌族舞蹈的传承途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2
本文编号:2754689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雄岩;;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庄春波;文化哲学论纲[J];管子学刊;1996年01期
4 周毓华;赵曦;;羌族文化空间的多重性与发展价值考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2754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5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