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4:32
【摘要】:怒江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怒江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不断地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由各民族集体创造的能够体现本民族审美特质、展现本民族社会文化且具有本民族生命活力的活态象征。在其形态各异的舞蹈特征中,真实反映了当地各民族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充分体现了对崇高精神境界的美好向往。本文以怒江州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与实践研究为重点,通过采用艺术人类学、民族学、舞蹈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等方法论的结合,从“舞蹈特征”入手,对怒江州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进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从而深入发掘其存在于各民族舞蹈肢体中优秀的人文内涵。该文章共由导论、三个章节与结语三部分组成。在导论部分,笔者对有关怒江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做出了相应的归纳与总结,并对本文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相应介绍;其次,在第一章中笔者对怒江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及其舞蹈文化做出了相应概述。第二章从“舞蹈特征”的共、异性入手,对怒江州兰坪县普米族民间舞蹈“搓磋”、福贡县傈僳族民间舞蹈“千哦”、怒族民间舞蹈“达比亚舞”进行了深入对比与分析。在第三章,细致论述了将其作用于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的实践方式与价值意义;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与总结。望本文的研究与实践,能成为推进地方院校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促进特色化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路径与研究基石。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1-4
【图文】:
江傈僳族自治州”。 图1.怒江州县(市)分布图1性文化形态的多民族聚居区,其著有地质地貌民族文化大观园之美称。2它有着典型的直过 52.5 万人当中,直过区人口就占全区总人口的 92.2%,除当地所特有的怒族、独龙族外,彝族、景颇族、拉祜族、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得各少数民族在居住方式上有着大分散、小聚象。它是各族人民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本民存与流传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各
而这些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各民族优间舞蹈中包含着具有一定交际性与娱乐性的傈磋”,怒族舞蹈“达比亚舞”,白族舞蹈“霸王仪性的普米族舞蹈“仆瓦磋”,白族舞蹈“鹿与祭祀性的独龙族舞蹈“剽牛舞”,傈僳族舞名称皆为民族谐音)。在这些丰富多彩、异彩”、怒族舞蹈“达比亚舞”,兰坪县普米族舞蹈性与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整齐地跳,“千”即傈僳语“用脚掌轻擦地面”、”之意,属自娱性集体舞蹈,以怒江州福贡地、时间限制,多在喜庆佳节或亲朋、邻里聚会,只要尽兴皆可起舞。参与者男、女各站横排,奔”
图 4.怒族“双人达比亚舞”普米族群众自娱性舞蹈之一,以流传于兰坪地区的最具特色与藏族、纳西族、彝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因此其舞蹈在风格舞蹈形成许多相似之处。从其舞蹈形式上来看,其典型的高像藏族“锅庄”与傈僳族“圈舞”,而在“搓磋”的舞蹈中,连续的“颤膝”动律极为相似。普米族“搓磋”多在普米族具有一定的“广场艺术9”特点。其舞蹈内容中包含着道具际舞“陡拜需徐磋(撞胯舞)”、“举贝纵综磋(鞋底相碰舞)”值的舞蹈套路。舞蹈时,由于双臂受到“牵制”,因此其上单一。在舞蹈“搓磋”中,除“碗筷舞”需舞者手持碗、筷都是以脚下动作为主,其动律主要在膝部的平均颤动基础之”、“跺”,因而形成了“左三脚右三脚”、“左抬右抬”等多舞不歌、有歌不舞”的特点,因而也形成了 “先歌再舞”、
本文编号:2755089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1-4
【图文】:
江傈僳族自治州”。 图1.怒江州县(市)分布图1性文化形态的多民族聚居区,其著有地质地貌民族文化大观园之美称。2它有着典型的直过 52.5 万人当中,直过区人口就占全区总人口的 92.2%,除当地所特有的怒族、独龙族外,彝族、景颇族、拉祜族、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得各少数民族在居住方式上有着大分散、小聚象。它是各族人民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本民存与流传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各
而这些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各民族优间舞蹈中包含着具有一定交际性与娱乐性的傈磋”,怒族舞蹈“达比亚舞”,白族舞蹈“霸王仪性的普米族舞蹈“仆瓦磋”,白族舞蹈“鹿与祭祀性的独龙族舞蹈“剽牛舞”,傈僳族舞名称皆为民族谐音)。在这些丰富多彩、异彩”、怒族舞蹈“达比亚舞”,兰坪县普米族舞蹈性与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整齐地跳,“千”即傈僳语“用脚掌轻擦地面”、”之意,属自娱性集体舞蹈,以怒江州福贡地、时间限制,多在喜庆佳节或亲朋、邻里聚会,只要尽兴皆可起舞。参与者男、女各站横排,奔”
图 4.怒族“双人达比亚舞”普米族群众自娱性舞蹈之一,以流传于兰坪地区的最具特色与藏族、纳西族、彝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因此其舞蹈在风格舞蹈形成许多相似之处。从其舞蹈形式上来看,其典型的高像藏族“锅庄”与傈僳族“圈舞”,而在“搓磋”的舞蹈中,连续的“颤膝”动律极为相似。普米族“搓磋”多在普米族具有一定的“广场艺术9”特点。其舞蹈内容中包含着道具际舞“陡拜需徐磋(撞胯舞)”、“举贝纵综磋(鞋底相碰舞)”值的舞蹈套路。舞蹈时,由于双臂受到“牵制”,因此其上单一。在舞蹈“搓磋”中,除“碗筷舞”需舞者手持碗、筷都是以脚下动作为主,其动律主要在膝部的平均颤动基础之”、“跺”,因而形成了“左三脚右三脚”、“左抬右抬”等多舞不歌、有歌不舞”的特点,因而也形成了 “先歌再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靖毅;;从“阿尺木刮”、“迁哦”、“哇其其”看傈僳族舞蹈的审美形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高鹏春;;怒江傈僳族刮克舞运动的历史变迁[J];前沿;2013年22期
3 鲍燕;;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普米族乐舞“搓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周狄;;普米族舞蹈“搓磋”田野考察实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李自强;;傈僳族民间舞蹈集锦[J];云南档案;2011年04期
6 密航英;;福贡傈僳族民间舞蹈概述[J];民族音乐;2010年03期
7 彭小希;;怒江州福贡县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特征及演变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徐梅;;云南民族民间舞教材教法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李松发;;兰坪民族民间歌舞乐简介[J];民族音乐;2007年05期
10 和树芳;;普米锅庄“搓蹉”[J];今日民族;2007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泊;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本科)中国民间舞课教材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5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5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