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舞解析
发布时间:2020-08-23 16:03
【摘要】: 藏族“面具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神奇夸张的造型艺术作为藏族地区一种极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是古代原始图腾崇拜和早期宗教祭祀仪式的遗存。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拟兽舞,图腾崇拜舞蹈,为藏族面具舞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土壤。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苯教产生,巫术祭祀仪式盛行。因此,从一开始,苯教就吸收了大量原始拟兽舞和图腾崇拜舞蹈,经苯教教义规范,形成了苯教仪轨中的巫舞,成为祭仪中的主要手段。 公元七世纪,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兴起,在佛苯两教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后,最终形成了具藏族本土特色的藏传佛教。在这期间,佛教为了扎根青藏高原,采取了纳本土文化之长及吸收了苯教仪规等措施。面具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后弘期”众多教派的兴起,各教派大力发展寺院“羌姆”,对藏族面具舞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藏民族的宗教信仰、传播与发展和藏族面具舞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独特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孕育的面具舞是藏族本土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互相结合的产物。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藏族面具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藏族面具舞其性质和不同类别,总体划分为:寺庙面具舞、民间面具舞与藏戏面具舞三大类。 藏族面具舞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群体艺术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它用真实的写照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也记录了藏民族的发展进程。它以特定的艺术表达语言,独特的民族民间地域风格和乡土艺术魅力,成为藏族人民乃至世界上其他地区和民族交口称道的艺术奇葩。在今天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民间节日庆典、民俗和藏戏中仍能清晰看到保留完好的“面具舞”。其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和宗教赋予的神秘性,是藏族舞蹈艺术的真谛所在,对它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揭示面具舞的神秘面纱和发展轨迹,探索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对面具舞的传承和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22.2
本文编号:2801727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22.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贾雪;;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族卓舞艺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蓉;羌姆仪轨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01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0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