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舞剧《九歌》中的“赋比兴”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1:47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逐渐发展为民族艺术思维方式,并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蕴含的精神含义影响着舞蹈艺术创作的审美,对开拓舞蹈艺术的创新具有深刻的启迪。林怀民是台湾著名的现代编舞家,他对中国赋比兴艺术手法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使他的舞蹈充满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文化内涵。本研究通过对林怀民舞蹈代表作《九歌》的舞蹈编创艺术手法与艺术效果分析,认为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极为突出,同时借分析林怀民的舞剧《九歌》中赋比兴艺术手法的意义,总结出中国舞蹈在赋比兴艺术思维的作用下,充满了东方特有的飘逸灵动之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美学智慧,有强烈的艺术启示和美育功能。最后通过此研究,指出赋比兴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启发。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赋比兴”的历史含义,得出“赋比兴”不仅是修辞手法也是民族艺术思维方式,并分析赋比兴手法在舞蹈艺术中运用的特点。第二部分论述林怀民舞剧《九歌》中赋比兴表现,具体体现为:以“赋”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舞剧叙述情景,且占据着舞蹈作品的核心地位;以灵动飘逸的“比”“兴”手法,升华舞蹈视觉的灵性美感,触动观众的灵魂;又以神附人体、人神冲突、古今交织的强烈对比,明确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向;赋比兴诗歌艺术手法在林怀民作品中娴熟自如、水乳交融地运用,使舞剧呈现出东方舞蹈艺术特有的神秘灵动之美,具有摄人心灵的穿透力。第三部分简要阐释赋比兴对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创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创作新时代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现代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723
【部分图文】:
统的交领长衣,缓缓进入舞台。舞者在舞台周围坐成一圈,席地而坐,将身着半衣裙的女巫围在中间。众人同时挥动柔韧的长藤条面向中间的女巫,用力鞭笞地藤与地面的击打声发出激荡人心的、有节奏的声响。女巫在众舞者团团包围中,舞,浑身极速地抽搐,仿佛受到被藤条的无情抽打,请求神灵降临附身。围成圆而坐的舞者,与圈内的红衣女巫抖动、旋转的身体构成的高低空间画面,众舞者围坐产生的集体向心力与惊栗的嘘声、女巫的癫狂交汇在一起,产生了一股惊天鬼神的力量,以祈求神明的降临。“静止是舞台构图的表现形式,而流动则是舞台调度的表现形式”[18],舞蹈是舞蹈语言,是动态结构,是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在第八幕《礼魂》中灯如星星之火不断地流动着,舞者手持长明灯,持续不断地分别从舞台两侧缓缓舞台中央,出现了许多闪闪烁烁的运动线,你我相接,连绵不断。一盏盏灯火在排列汇集,宛如蜿蜒的河流。里幕拉开,八百盏烛灯连接着漫天星光,仿佛从夜空和着低沉、庄重的送神曲,勾画出一场庄严神圣的英雄祭仪。
图 3-2 云中君的三角构图[20]送神的完整祭仪对独立,分别是迎神-起舞迎神、东边绝望的等候、云中君-春日郊游魂-送神曲,长达 2 个小时。舞剧从、送神的顺序串起了众生迎神,东君,完成了远古祭祀的叙述,结构与屈他仅化用了诗歌中的结构,用迎神主题。其中,东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林中的山鬼,组成山水之神,是自然民族之神,形成畏天地→敬自然→祭
有“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延伸感,使作品自始至终都在这营造的氛围里《九歌》中的意象有很多,在此对莲池、白纱、月色三个代表性的意象作特别介莲池意象。舞台前方设计了一座巨大的莲池,灵感取自台湾画家林玉山的画花,象征来生和复活;水,是生命的源泉,楚地多芳泽,花儿必不可少,而莲花结合成的莲池,缔造了舞剧意境的基调,圣洁、重生与未来。另外,莲池还强化歌》的原始意象和祭礼的仪式感。女巫以及众生在每场祭祀开始前以莲池的水来双手呈祈祷状,交叉放至胸前,点水触额及胸表示接受洁身沐浴,这是祈神前的式,又像在莲面前的自我救赎。《周礼·春官·女巫》中记载“掌岁时祓除衅浴文解字》释“祓,除恶祭也”。[34]水边祓除,洗濯不祥,“祓”的动作是祭祀行为《楚辞章句》注解屈原的《云中君》之“华采衣兮若英”句说:“言已将修飨祭神,乃使灵巫先浴兰汤,沐香芷,衣五采华衣,饰以杜若之英,以自洁清也。”可知,古人认为水能洗濯污垢等不洁之物,祛除邪祟,祈求生殖。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1786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723
【部分图文】:
统的交领长衣,缓缓进入舞台。舞者在舞台周围坐成一圈,席地而坐,将身着半衣裙的女巫围在中间。众人同时挥动柔韧的长藤条面向中间的女巫,用力鞭笞地藤与地面的击打声发出激荡人心的、有节奏的声响。女巫在众舞者团团包围中,舞,浑身极速地抽搐,仿佛受到被藤条的无情抽打,请求神灵降临附身。围成圆而坐的舞者,与圈内的红衣女巫抖动、旋转的身体构成的高低空间画面,众舞者围坐产生的集体向心力与惊栗的嘘声、女巫的癫狂交汇在一起,产生了一股惊天鬼神的力量,以祈求神明的降临。“静止是舞台构图的表现形式,而流动则是舞台调度的表现形式”[18],舞蹈是舞蹈语言,是动态结构,是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在第八幕《礼魂》中灯如星星之火不断地流动着,舞者手持长明灯,持续不断地分别从舞台两侧缓缓舞台中央,出现了许多闪闪烁烁的运动线,你我相接,连绵不断。一盏盏灯火在排列汇集,宛如蜿蜒的河流。里幕拉开,八百盏烛灯连接着漫天星光,仿佛从夜空和着低沉、庄重的送神曲,勾画出一场庄严神圣的英雄祭仪。
图 3-2 云中君的三角构图[20]送神的完整祭仪对独立,分别是迎神-起舞迎神、东边绝望的等候、云中君-春日郊游魂-送神曲,长达 2 个小时。舞剧从、送神的顺序串起了众生迎神,东君,完成了远古祭祀的叙述,结构与屈他仅化用了诗歌中的结构,用迎神主题。其中,东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林中的山鬼,组成山水之神,是自然民族之神,形成畏天地→敬自然→祭
有“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延伸感,使作品自始至终都在这营造的氛围里《九歌》中的意象有很多,在此对莲池、白纱、月色三个代表性的意象作特别介莲池意象。舞台前方设计了一座巨大的莲池,灵感取自台湾画家林玉山的画花,象征来生和复活;水,是生命的源泉,楚地多芳泽,花儿必不可少,而莲花结合成的莲池,缔造了舞剧意境的基调,圣洁、重生与未来。另外,莲池还强化歌》的原始意象和祭礼的仪式感。女巫以及众生在每场祭祀开始前以莲池的水来双手呈祈祷状,交叉放至胸前,点水触额及胸表示接受洁身沐浴,这是祈神前的式,又像在莲面前的自我救赎。《周礼·春官·女巫》中记载“掌岁时祓除衅浴文解字》释“祓,除恶祭也”。[34]水边祓除,洗濯不祥,“祓”的动作是祭祀行为《楚辞章句》注解屈原的《云中君》之“华采衣兮若英”句说:“言已将修飨祭神,乃使灵巫先浴兰汤,沐香芷,衣五采华衣,饰以杜若之英,以自洁清也。”可知,古人认为水能洗濯污垢等不洁之物,祛除邪祟,祈求生殖。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61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86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