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诗经》三颂图腾乐舞考论

发布时间:2021-01-06 05:04
  《诗经》“三颂”中动物图腾、植物图腾诗篇较多,其典型者有鸟图腾、龙图腾、马图腾等。从音乐考古学与音乐文献学的角度研究《诗经》是目前学界关注不多的重要研究方法。结合文献和考古图像的辨析梳理,对先秦音乐《诗经》“三颂”涉及的图腾乐舞进行分析和阐述,可以推动当前《诗经》的音乐学研究。图腾是我国古代原始部落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限制,在与自然的对抗和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先祖、自然、神灵等做出崇拜的早期宗教现象。这种西方学者称为“图腾”的早期宗教现象,在我国也在较长时空内存在和发展。在商周时期,随着国家建立和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发展,图腾崇拜这一早期宗教现象越来越以国家制度的方式存在,并逐步仪式化和规范化。随着在祭祀活动中图腾乐舞的朝代更新,后世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雏形也在商周时期渐次出现。因此,文章拟从图腾文化角度分析《诗经》“三颂”文本,从图腾乐舞的音乐属性观察商周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局部特征是以武功思想和大规模祖先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及商周时期音乐在图腾文化发展总体进程中的存在状况是源于集体舞蹈、祖先崇拜仪式的产生。商代图腾较为单一,西周通过礼乐制度对图腾文...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诗经》三颂图腾乐舞考论


商时期中心区域地图

石磬,遗址,乐器


极可能蕴藏着商代社会图腾文化观念的具体播布和形态传承。在商代,贵族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一般阶层都可以有权拥有的器物。它体现着贵族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同时,钟鼎也意味着权阶级。颂诗整体来看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舞。本节通过商颂之形态考证,试图揭示商颂的图腾文化遗绪以及颂诗包含的乐舞形态其原始性特征。用乐器那》诗中有云:猗与那与!置我鞉鼓。[1]同“鼗”,鞉鼓是打击乐器,有两耳的摇鼓,摇时两耳击鼓发声。今为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用它表示演奏开始或终了。《尔雅》“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科。”[2]大的长柄摇鼓称为麻,小的称为科。这表明,作为祭祀乐舞所用的专门乐器之一,鼗鼓其出现时间当不晚于周代,且极可能已出现。鼗鼓形制近似于后来民间流行的“拨浪鼓”:鼓是穿在木柄上,在鼓框的两边系着两条绳小珠,当手摇木柄时,这两个旁耳就会来回敲击鼓面,发出声音。但这种商代鼗鼓其乐器发声原方法尚待探究。那》诗中有云:即和且平,依我磬声。[3]是商代即已形制完备的重要祭祀乐舞所用乐器,系由石制成,敲击发声。《尔雅》:“大磬谓之毊称为毊。《说文解字》:“磬,石乐也。从石殸。象县虡之形,殳击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5]磬打击乐器,悬挂在架上,演奏者用木槌敲击,打击而鸣,用于各种宫廷场合的音乐。分为特磬和,特磬专门用于皇帝祭祀时的演奏。

石磬,武官,安阳


鼓上边 33.3、鼓博 13.5、股上边 29.5、倨孔径 2.2-4.5 厘米,倨勾 132 度。[1]从形式性质非常接近,经测音,此磬音高为 g+39 音分。这表明,早在商代以前的夏代,我国奏乐的演奏形式。代广为流传,为王室宫廷的乐队所用。所见出土商代石磬材质有别。商代前期的磬,如是由石灰岩琢制而成,磬身也有打磨的痕迹,“鼓”的位置还刻画了一个动物的形象。具有原始特征,加工较为粗糙,但在音乐性能上有所改良,可发出两个乐音,石磬的发出土的殷商晚期的石磬,其磬面经过加工磨制,已比早前有了很大进步。商颂乐舞之诗的祭祀乐舞中,具有音高演奏性能的磬,已是重要旋律演奏乐器。从形制上看,商代的磬呈长条形,上宽下窄,近顶端有一圆穿,用于悬挂,编磬可能已经流行。另外,商磬表凤等图案。商后期还出土了虎纹石磬(图 3),显示出的虎形象极可能与图腾崇拜的观中国历史博物馆,通长 88.0、高 28.0、厚 4.4-4.6、据孔径 4.5-2.5 厘米。[2]此磬是一琢而成,磬体成不等边三角形,体身薄厚不等,磬正面满饰虎纹,虎身饰云纹,虎头作打磨光滑,制作精美,音色清越。


本文编号:2959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959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8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