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生命之“闹”——当代陕北秧歌生存的“民间”意义

发布时间:2021-06-12 08:13
  陕北秧歌包含了人类文化的诸多内容,分析其在民间生活的当代价值对思考如何保护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陕北秧歌程式化表演的各个环节都突出体现了百姓个体的审美需求,秧歌之"闹"反映了其对于普通百姓的现实意义;将陕北秧歌的愉悦体验融入当代生活,通过保留一种精神释放的传统方式而保留一种文化的活态生存,是一条可行途径。 

【文章来源】:创意与设计. 2019,(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生命之“闹”——当代陕北秧歌生存的“民间”意义


大场秧歌

生命之“闹”——当代陕北秧歌生存的“民间”意义


伞头

秧歌,驿站


创意与设计|设计史与传统造物DesignHistoryandTraditionalCreation065图3伞头图4驿臣官图5虎头牌词等内容,形成具有特设人物和情节发展的戏剧性歌舞。现在我们所能看到陕北大场秧歌中的特设人物通常有伞头、日照官、驿臣官、虎头牌、丁马、马排子等角色。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场和指挥核心,手中道具为桑伞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一种生活工具,作为陕北秧歌中的“灵魂”道具,其出处始于何时虽然未有定论,但我们已经普遍认为它具有庇护的意旨。(图3)日照官是一位司职太阳东升西落的神,应该与人类早期的太阳崇拜有关。陕北秧歌中的“日照官”是由一个秧歌队员手执一面画有太阳的圆盘或锅盖来作为象征。驿臣官的装扮是头戴官帽、身穿官袍、手持折扇,它的原型是中国古代管理驿站的官员。(图4)在彩门秧歌表演时,他会被两人用一根木棍抬到彩门前。古代陕北地区驿站众多,尤其在明代,那里是北部边防的重要地区,驿站交通发达,这从现在延安地区仍沿用的地名可见一斑,比如宝塔区的甘谷驿、富县的张村驿、延川县的文安驿、清涧县的石嘴驿等等。古驿站的存在,使民间有了知识、新闻、信息的传播场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驿站文化,民间百姓对驿站官员也产生了尊敬心理,可以认为秧歌中驿臣官的设置是陕北地区驿站文化的反映。虎头牌也是使用锅盖或其他圆形器物糊上纸,上面画出虎头形象,由秧歌队员举着表演。虎在民间的信仰中的辟邪和护佑作用是原始人类图腾崇拜的浓缩。丁马则是一个身着武士服装的角色,代表着戍边武士,以保太平。(图5)秧歌队伍中的“马排子”一般有二,一个手执佛尘,身穿黑袍;另一个反穿皮袄,手执擀杖,他们的任务是在秧歌表演中执行清场和保护伞头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马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秧歌:来自远古的狂欢[J]. 王克明.  博览群书. 2007(10)



本文编号:3226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226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