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3 18:01
  运用文献资料法,揭示凉州攻鼓子由来、传承和发展,分析了攻鼓子鲜明的古代乐舞、特有的服饰装扮、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民俗文化的特点,挖掘攻鼓子的表演和观赏价值,健身和娱乐价值,群众性和竞技性价值,心理调节价值,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攻鼓子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40(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攻鼓子表演者鞋饰

凉州,子表


2019年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1期南、时而振臂滑鼓、时而马步对攻、时开时合、游走变化;对攻时像龙腾虎跃,反攻时像紫燕曼剪。在表演各种阵法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两人合作“对攻”动作,阵法多变、队形变化复杂而整齐划一、动作干净利落而刚劲有力、舞步沉稳矫舰步伐统一和谐、姿态稳健大方、神情饱满刚毅、斗志高昂自信、鼓点古朴苍劲、鼓声雷霆万钧、配合默契自如、气势雄壮撼人,表现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气势,观者有身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感觉。图1攻鼓子表演者服饰及装扮图2攻鼓子表演者鞋饰图3凉州攻鼓子表演——瞬间(四)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把凉州乐舞带到了长安宫廷,把“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卢”作为宫廷经常演出乐舞的保留节目。在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更加频繁交往,西凉乐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隋代的时候,隋炀帝再次改“国伎”为“西凉乐”。唐朝时,西凉乐在宫廷处于显要地位,由于各国之间来往频繁,大唐帝国为了显示其泱泱大国的尊荣和气派,西凉乐便成为款待宾客的流行乐舞[4]。凉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功鼓子是凉州各民族人民在隋唐《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鼓乐舞,它既蕴含汉族文化,又蕴含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吹鼓子舞表演神态、舞步、服饰以及阵势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攻鼓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合性特点。攻鼓子艺术主要由凉州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承载,它受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谋生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凸显出了浓烈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古丝绸之路上的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对古丝绸之路要冲古凉州民俗生活自然而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攻鼓子艺术传承着多样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武威攻鼓子中的西凉乐舞遗存[J]. 李琦.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04)



本文编号:3228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228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1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