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身体动作的溯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0 06:47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文章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3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身体动作的溯源研究


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对比

画像石,图案,花鼓,安徽


从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传承地而言,在安徽花鼓灯传承较好的安徽蚌埠、阜阳、亳州市境内均出土了多座汉墓[4],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的《建鼓舞》与安徽花鼓灯兰花独舞时在鼓上起舞的动作相类似,1人立鼓上翩翩起舞,2人相对站立击鼓见图1和图2(课题组拍摄于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传习所)。同时,安徽花鼓灯中的骑马蹲裆式、弓箭步等舞蹈动作也与“汉代百戏图”中的舞蹈动作相一致,其具有的即兴表演、滑稽表演等特点也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百戏”串演的表演形式与特点相一致,且和武术套路中的一些动作相类似。可见,安徽花鼓灯具有与中国汉代民间舞蹈传承的地域一致性。据凤台县志记载,安徽花鼓灯传承繁荣于宋朝[5]。虽然经过朝代更迭,各种舞蹈融合互鉴,但至今安徽花鼓灯依然较好地保留了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诸多特点。图2 冯派安徽花鼓灯第八代嫡系传人展示安徽花鼓灯舞蹈

花鼓,身体动作,跨文化,安徽


冯派安徽花鼓灯第八代嫡系传人展示安徽花鼓灯舞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视人类学视域下的贵州苗族文化保护研究[J]. 郑媛之,苗雨,闫晨.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03)
[2]国家非遗花鼓灯中武术演进历程及当代启示[J]. 高锋,耿兴敏.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3]花鼓灯当代民俗型传承的田野调查与思考[J]. 陈俊,许振波.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4]原生态身体文化的田野调查[J]. 胡小明.  体育学刊. 2015(03)
[5]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法[J]. 赵国炳,谭广鑫,向有明,王广进,张洁,杜高山.  体育科学. 2014(12)
[6]原始宗教仪式舞蹈与武术套路形成的双向实证研究[J]. 和春云,胡小明,葛锦润,和永杰,许俊菊,谭广鑫.  体育科学. 2014(11)
[7]开拓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探索身体运动对原始文化形成的作用为例[J]. 胡小明,张洁,王广进,和春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02)
[8]安徽花鼓灯的生命情调与情感表达[J]. 孟凡翠.  大舞台. 2011(06)
[9]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 谢克林.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04)

硕士论文
[1]安徽地区汉代墓葬研究[D]. 李湘.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75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275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