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5:20

  本文关键词: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河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秧歌种类颇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昌黎地秧歌又是河北省比较典型的民间舞种之一。本文从昌黎地秧歌的历史变革分析入手,梳理出昌黎“地秧歌”的演变脉络,通过汇总分析平日的大量实践学习体验以及多次到民间采风所获得的资料,从而详细地分析概括出昌黎地秧歌的主要艺术特征,阐明探究昌黎“地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历史学的材料归纳演绎的方法,采用了民俗学的田野考察法获得材料、并通过以艺术学概念范畴对地秧歌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昌黎地秧歌当中独特的表演艺术特性和对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实际影响。 本文分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第一章内容为昌黎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主要从舞蹈艺术本体出发对昌黎“地秧歌”的在历史上的几次发展变化进行了辨析和梳理。第二章着重从昌黎地秧歌艺术总体的角度解剖昌黎地秧歌的构成及其戏剧特征。第三章侧重在昌黎地秧歌舞蹈本体,逐层分析其动律特征和“丑”角的美感特性。结语部分是对前三章论述及其观点的总结。 研究昌黎地秧歌的民族艺术性,是为了探究其更深的艺术内涵,使其在传承和发展的时候更具有根基和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包括昌黎地秧歌在内的民间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选题和写作也试图在这方面的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民间舞蹈 昌黎地秧歌 历史流变 艺术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722.21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一、研究缘由8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三、相关研究综述9-10
  • 四、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10-11
  • 第一章 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流变11-23
  •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的人文地理概述11-13
  •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11-12
  • 二、渊远流长的人文传统12-13
  • 第二节 昌黎地秧歌概貌13-16
  • 第三节 昌黎地秧歌的四次突破性发展16-22
  • 一、昌黎地秧歌的第一次发展17-18
  • 二、昌黎地秧歌的第二次发展18-19
  • 三、昌黎地秧歌的第三次发展19-20
  • 四、昌黎地秧歌的第四次发展20-22
  • 小结22-23
  • 第二章 昌黎地秧歌的基本构成和戏剧特性23-35
  •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的基本构成23-31
  • 一、角色23-25
  • 二、剧目25-26
  • 三、曲牌26-28
  • 四、道具28
  • 五、表演28-31
  • 第二节 昌黎地秧歌的戏剧特性31-34
  • 一、在历史发展中与地方戏—评剧彼此互渗的关系31-32
  • 二、“铁三角”的角色关系—以类型化角色表演故事情节32-34
  • 小结34-35
  • 第三章 昌黎地秧歌舞蹈动律特征与审美特性35-47
  • 第一节 舞蹈动律的“味儿”“劲儿”“点儿”及两“活”35-40
  • 一、昌黎的“味儿”35-36
  • 二、秧歌的“劲儿”36-37
  • 三、动作的“点儿”37-38
  • 四、表演的“活”38-39
  • 五、节奏的“活39-40
  • 第二节 以“逗”塑“丑”的审美特性40-45
  • 一、“丑”的美学原理41
  • 二、“以丑为美”的心理特征41-43
  • 三、“逗”的表演特征43-44
  • 四、“丑”与“逗”的艺术价值44-45
  • 小结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52-53
  • 致谢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汪祚民;《汉书·艺文志》之“小说”与中国小说文体确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张振华;论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4期

5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洁;当代都市家族文化的变迁——以武汉司门口彭氏家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7 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8 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齐光辉,张雯;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新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罗秋怡;;开展校园舞蹈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金松姬;;张衡赋与庄子的自适思想[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季卿;;析古戏台下设瓮助声之谜[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7 杨孟衡;;上党古赛仪典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根;;产品本土化设计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10 徐志平;;万千俊美集一身——中国京剧美学精神浅探[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帕哈尔丁·伊沙米丁;维吾尔传统工艺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3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廪君传说考察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9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10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65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