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中“垂手动作”的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28 22:09
本论文以中国古代舞蹈中的“垂手”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诗词描述入手,把词句掰开,充分研读并理解其中各词语的涵义,分别从读诗人和写诗人的心理角度,结合当时的文学审美特征,体味并描述出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再逐个分析历代舞蹈文物图像资料中的“垂手”,总结其共性与个性,最后放入现实语境中做出相应的思考。笔者因发现“垂手”动作明确记载于南朝歌舞《大垂手》《小垂手》、唐代软舞《垂手罗》、宋代《德寿宫舞谱》中的“左右垂手”当中,且“大垂手”“小垂手”在南朝之后也依然存在。论文总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古代文献及文物资料中有关“垂手”动作的分析,重点针对身体形态本身进行详细挖掘,比如体态、重心、发力点、动作特征等。第二部分是探究“垂手”背后的内容,包括它的功能和功能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关系,以此来支撑第一部分的形态描述。第三部分则进入现实关照,即把“垂手”动作置于当下的舞蹈训练和舞蹈创作中加以讨论。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12838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728、1829、1930都出自战国的玉佩舞人,一手扬袖,一手垂袖
17图24图25图1728、1829、1930都出自战国的玉佩舞人,一手扬袖,一手垂袖。图2031、2132、2233、2334、2435、2536均出自汉代,也是一只手扬袖,一只从战国时期到汉代,同样的动作,一脉相承,应该是有固定名称或是某种的舞蹈。就像是大家约定俗成....
图42图42,为梨园戏基本表演程式《十八步科翘状态,整个手臂下垂,双手稍拿着劲儿向
图32图3244,明代山西平遥镇国寺的乐舞壁落,周身丝带飘逸环绕,手垂,首回,是流重心在前脚,后脚踏步点地,现在的古典舞姿。图3145,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表自娱自乐的人间风俗画卷。画中的几个村名着酒壶,似乎略带醉意,但充满了悠闲与欢舞,笑容可掬。再看另外两位,均是双....
图40综合以上古代文物中的有效信息,有一个大的相同特征,体态均为微颔下颌,微微
中有“正揖”“正立”“正蹲”,这些动作一定有一个整身正对前方的前提,体现了面对祖先神灵要身正,心正。动作能够做到整齐划一,为祭祀注入庄严肃穆又神圣可敬的能量。此处的“垂手舞”,垂的不是手了,而是臂和肘。手持祭祀器具,右手执翟,左手持籥,翟羽通常是垂直朝天。通过对这几份舞谱图的观察....
图2.4
图2.4图2.5图2.6图111为战国木舞俑,双臂均夹紧,一手上提,一手垂落,动中的停歇部分或是恰好近尾声,这曲线似乎是微风拂过,袖沿为此木俑艺术形象增添了流动性的美感,并且反映出舞蹈本身的图2.1-2.612和313均为汉代出土文物。江苏徐州出土的西汉舞然下垂,....
本文编号:4012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012838.html
上一篇:高校舞蹈专业教育发展探索——评《艺术类高校舞蹈艺术发展趋势与舞蹈鉴赏》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