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六大学派芭蕾的共性与个性看中国芭蕾
本文关键词:从世界六大学派芭蕾的共性与个性看中国芭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以中国的芭蕾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世界六大学派芭蕾的共性与个性,对世界芭蕾六大学派的审美特征、文化背景、风格特点、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整合梳理,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芭蕾早日形成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的学派。本文主要以这一研究课题,针对中国芭蕾目前的现状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的舞剧创作和芭蕾教育与教学。 在本人查找资料及写作的过程中,尚无将世界各大芭蕾学派同中国芭蕾放在一起对其风格特点进行分析的著作或文章,但是我认为做这项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芭蕾对于中国来讲是舶来品,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其它学派的风格特点发展而来的。此选题虽然涉及面较广,但是如果经过研究和梳理,将其归纳为一个较好的文章,我认为这样对我国的芭蕾舞剧创作及其教育教学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此方面以后的研究奠定较好的基础。 本论文主要是将世界六大学派芭蕾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从中看中国芭蕾的发展及过程中对各大学派的借鉴以及中国芭蕾与世界六大芭蕾学派之间的异同,经过对它们共同特征与个性特征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不同学派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等等,为我们以后对此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很好的铺垫。文章共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芭蕾的起源及芭蕾学派在各国的发展情况,这些内容是本文写作的基础,也能使读者在此章节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芭蕾艺术的共性特征,在这一章中共分四个部分:包括芭蕾艺术共同的动作体系、形体特征、审美特征以及审美标准,将其进行梳理,并分析研究。 第三章:芭蕾艺术的个性特征,,本章将从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六大学派的风格特点、舞蹈教育者或编导的思想理念以及训练细节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对其个性特征做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研究。 第四章:中国芭蕾与世界六大学派芭蕾,首先对中国芭蕾艺术的初始期进行简要的阐述,其中包括芭蕾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初始期的发展状况;其次是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情况,这里主要包括三部分:包括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中国芭蕾舞概况、中国现当代芭蕾舞剧的创作与发展、中国的芭蕾教育与教学。中国的芭蕾教育与教学主要包括芭蕾教育与教学的现状、人才培养以及取得的成就等方面。此章的最后一节将对中国芭蕾的风格特征与世界其他各大学派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这部分主要从文化背景、艺术表现力、审美意象三方面进行研究。 第五章:结语,这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的芭蕾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其他芭蕾学派的教学体系及舞剧创作经验,广泛的吸收了各个芭蕾学派的风格特点,为逐渐形成中国的芭蕾舞学派做出努力,这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的芭蕾舞要走自己的民族化道路,不能被其他芭蕾学派的艺术风格所替代或掩盖。
【关键词】:六大芭蕾学派 中国芭蕾 共性与个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3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芭蕾艺术的共性特征11-17
- 第一节 芭蕾艺术共同的动作体系11-12
- —、动作运动规律的同一性11
- 二、动作体系中外开的一致性11-12
- 第二节 芭蕾艺术共同的形体特征12-14
- 一、由内向外发展的动势体态12
- 二、古典芭蕾中形体的几何构图12
- 三、各芭蕾学派相同的脚位12-14
- 第三节 芭蕾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14-16
- 第四节 芭蕾艺术共同的审美标准16-17
- 第二章 芭蕾艺术的个性特征17-38
- 第一节 概述17-18
- 第二节 从文化背景与风格特点中看不同芭蕾学派的个性特征18-24
- 第三节 舞蹈教育者或编导的思想理念与芭蕾个性特征的形成24-28
- 一、切凯蒂的舞蹈教学思想24-25
- 二、瓦冈诺娃的舞蹈教学思想25-26
- 三、布农维尔的舞蹈教学思想26-27
- 四、约翰松的舞蹈教学思想27
- 五、法国编导里法儿的舞蹈思想理念27
- 六、美国编导巴兰钦的舞蹈思想理念27-28
- 第四节 从训练细节中看不同芭蕾学派的个性特征28-38
- 一、教室方位的不同28
- 二、手臂位置的不同28-31
- 三、身体三种基本姿态的不同31-33
- 四、Attitudes的名称和做法的不同33-34
- 五、Arabesque中序列号和做法的不同34-37
- 六、训练细节的不同37-38
- 第三章 中国芭蕾与世界六大芭蕾学派38-65
- 第一节 概述38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艺术的初始38-39
- 第三节 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39-62
- 一、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中国芭蕾舞概况39-40
- 二、中国现当代芭蕾舞剧的创作与发展40-52
- (一) 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时期(1950—1965年)41-43
- (二) 十年文革样板戏(1966—1976年)43-44
- (三) 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时期(1977—1989年)44-47
- (四) 中国芭蕾舞剧的繁盛时期(1990年至今)47-52
- 三、中国的芭蕾教育与教学52-62
- (一) 专业性的芭蕾教育与教学53-60
- (二) 普及性的芭蕾教育与教学60-62
- 第四节 中国芭蕾的风格特征与世界其他各大芭蕾学派之间的异同62-65
- 一、中国芭蕾的风格特征62-63
- 二、中国芭蕾与世界其他各大芭蕾学派之间的异同63-65
- (一) 文化背景的不同63-64
- (二) 艺术表现力的不同64
- (三) 审美意象的不同64-65
- 第四章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帆;;为了芭蕾的明天——辽芭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国舞协芭蕾艺术委员会第四届研讨会[J];舞蹈;2010年12期
2 梅林;;洛桑归来——赵汝蘅谈中国芭蕾教学及其它[J];舞蹈;2010年06期
3 冯双白;;挥洒英气正当年——贺辽宁芭蕾舞团建团三十周年[J];舞蹈;2010年11期
4 杨們;;中国芭蕾教学对戏曲功法训练的借鉴[J];大舞台;2011年06期
5 张麟;赵士军;;四季光阴成就芭蕾梦想——大型芭蕾舞蹈诗《四季》成功首演[J];舞蹈;2010年05期
6 梁山;叶进;;而立之年看辽芭——访辽宁芭蕾舞团团长王训益[J];舞蹈;2010年11期
7 ;东西南北[J];舞蹈;2010年05期
8 娄上;;红色句号 经典谢幕[J];中外文化交流;2011年07期
9 尹建宏;;楼亭之间:相遇的不只是“古典”——芭蕾舞剧《牡丹亭》与《梦红楼》创作盘点[J];舞蹈;2010年04期
10 王传亮;;以高雅文化引领舞蹈艺术发展 以高端品牌赛事提升办学水平 第三届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开幕式致辞(节选)[J];舞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新;中国芭蕾“绽放”新春舞台[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倪文;中国芭蕾凝聚力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于平;中国芭蕾的民族道路与世界目光[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肖苏华;中国芭蕾急呼唤[N];人民日报;2000年
5 于平;新文化建设视野中的中国芭蕾[N];光明日报;2010年
6 杨少莆;中国芭蕾何以要姓“中”[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崔寅;中国芭蕾——舞动世界的美丽名片[N];人民日报;2008年
8 张艺;第三届中国芭蕾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焦国标;中国芭蕾百年四期[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仝妍;五位“掌门人”谈中国芭蕾[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媛媛;从世界六大学派芭蕾的共性与个性看中国芭蕾[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宝凤;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与展望[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从世界六大学派芭蕾的共性与个性看中国芭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0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