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霸王鞭舞”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5:19
本文关键词:白族“霸王鞭舞”调查与研究
【摘要】: “霸王鞭舞”最具有白族民间舞蹈特色,老少均可参加,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场面就越壮观。表演时,手中的霸王鞭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响声。霸王鞭舞有上百种打法,常与男性舞蹈八角鼓舞、以及双飞燕舞相配合,动作连贯自如,刚毅矫健,表现了女性形态的优美,形成独特的风格。作为白族人民文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霸王鞭舞”与其它白族文化艺术共同形成白族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霸王鞭舞”又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融合在民族集团的社会生活之中,是白族民众独特的人体叙事。 本论文写作的重点是,通过梳理白族“霸王鞭舞”的表演形态,明晰并确认这一时期舞蹈发展的状况及地位。整篇论文以田野考察中搜集的资料为写作基础,兼顾论说,并在大量史料整理的基础上,分析“霸王鞭舞”发展的历史语境,通过自历史而文化而舞蹈教学的研究思路,系统总结其特征及其影响,及在舞蹈教学中发生、发展的过程。 本文包括绪论、四章共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意义所在。第一章着重分析了“霸王鞭舞”在白族地区的分布、起源的传说及其传承空间;第二章采用了深度透析和比较的方式,将视点聚焦在“霸王鞭舞”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形态特征和在“绕三灵”中的功能,并对不同播布区的表演形态进行了比较,详细记录了舞蹈发展的现状;第三章在对前两章内容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并阐述“霸王鞭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本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关注的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霸王鞭舞”及艺人,通过观察民间“霸王鞭舞”的保护及发展和现今文化部门对“霸王鞭舞”的改革与创新,对前三章内容从叙述视角和理论高度上加以提升。
【关键词】:霸王鞭 绕三灵 本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722.2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论10-14
- 一、问题的提出10
- 二、论文选择区域及研究对象10-11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综述11-14
- 第一章 白族"霸王鞭舞"的概述14-20
- 第一节 "霸王鞭舞"的生存空间14-15
- 一、地理概述及自然生态环境14
- 二、"霸王鞭舞"的分布14-15
- 第二节 "霸王鞭舞"考源及其艺人的生存状态15-20
- 一、关于"霸王鞭舞"起源的各种传说15-16
- 二、史籍文献中的相关记载16-18
- 三、"霸王鞭舞"传承的人文空间18-20
- 第二章 "霸王鞭舞"表演形态的田野考察20-37
- 第一节 主要播布区的表演程式20-28
- 一、大理喜洲"霸王鞭舞"20-23
- 二、剑川"石龙霸王鞭舞"23-25
- 三、洱源"霸王鞭舞"25-27
- 四、云龙"霸王鞭舞"27-28
- 第二节"霸王鞭舞"的表演风格与比较研究28-31
- 一、"霸王鞭舞"动作特征分析28-29
- 二、大理喜洲"霸王鞭舞"与剑川"石龙霸王鞭舞"的形态比较29-31
- 第三节 "霸王鞭舞"在"绕三灵"中的功能31-37
- 一、"绕三灵"的基本概述31-35
- 二、仪式中的"霸王鞭舞"35-36
- 三、"绕三灵"中的女性角色36-37
- 第三章 "霸王鞭舞"的文化内涵37-46
- 第一节 道具与服饰在舞蹈中的表意功能37-42
- 一、霸王鞭37-38
- 二、服饰38-42
- 第二节 民族文化的体现42-43
- 一、民族概念的解释42
- 二、"霸王鞭舞"与民族文化的认同42-43
- 第三节 "霸王鞭舞"折射的民俗象征43-46
- 一、稻作文化的显现43-44
- 二、渔猎生活的写照44-46
- 第四章 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霸王鞭舞"46-51
- 第一节 民间"霸王鞭舞"的保护与发展46-47
- 一、舞蹈的传承方式与表演机制46
- 二、"霸王鞭舞"本体的保护与发展46-47
- 第二节 现今文化教育部门对"霸王鞭舞"的改革与创新47-51
- 一、空间的变化47-48
- 二、演出性质的转变48-49
- 三、专业化走向的"霸王鞭舞"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55-56
- 致谢56-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秋霞;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1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54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