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23:05

  本文关键词: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黎族 打柴舞 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 教育人类学


【摘要】: 打柴舞是我国海南岛世居民族黎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于广大黎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黎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智慧。随着黎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黎族打柴舞面临着传承人断层、文化传承场丧失和功能转换所带来的传承困境。由于黎族打柴舞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和目前所面临的传承濒危性,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部于2005年、2006年先后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本文将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深入分析现代黎族打柴舞传承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并针对黎族打柴舞目前所面临的传承困境探索其新的有效传承途径,以期使打柴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对比分析了以现代网络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打柴舞传承方式及依托于旅游经济的打柴舞传承方式优缺点基础上,本文认为将其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加以传承和保护更有利于解决现代黎族打柴舞所面临的传承困境。通过对已经将打柴舞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的部分学校调查分析后,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结合目前打柴舞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已经积累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国家-社会-学校”相互依托的打柴舞传承保护模式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有效传承打柴舞的机制,希冀能提高打柴舞之学校教育传承和保护的长期性与有效性。 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本文从整体结构上分为导论、第一章——第五章、结束语等七个部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第一章,通过对黎族打柴舞的纵向考察,重点论述了黎族打柴舞的起源、存在形态、历史变迁特征等问题。 第二章,从历史学和文化生态学两个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黎族打柴舞生成的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提出正是由于黎族社会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多山、多柴的自然环境,封建社会时期的氏族社会制度以及原始宗教意识等文化生态环境,才孕育出独特的黎族打柴舞。 第三章,通过深入海南地区(特别是黎族地区)的实地考察,厘清了现代黎族打柴舞传承现状。运用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论证出:黎族社会从“群落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向“国家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的转变是现代黎族打柴舞传承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将打柴舞面临的这种传承困境概括为传承人断层的困境、文化传承场丧失的困境和功能转换所带来的困境。 第四章,通过对打柴舞三种现代传承方式(以现代网络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打柴舞传承方式、以旅游经济为载体的打柴舞传承方式及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的打柴舞传承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学校教育传承是解决现代打柴舞传承困境的有效方式,并针对将打柴舞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传承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通过对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承打柴舞的学校代表(北京第一五四中学、海南华侨中学和昌江民族中学)的个案分析,从实践层面上证实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打柴舞的有效性,总结、提炼出打柴舞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国家-社会-学校”相互依托的开放性的打柴舞传承保护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有效传承打柴舞的“六位一体”机制。
【关键词】:黎族 打柴舞 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 教育人类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722.2-4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2
  • 导论12-38
  • 一、问题的提出12-14
  • 二、主要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14-20
  • 三、核心概念界定20-25
  • 四、文献综述25-38
  • 第一章 黎族打柴舞的历史变迁与特征38-57
  • 第一节 黎族打柴舞的起源及历史变迁38-45
  • 一、有关黎族打柴舞起源的三种传说38-41
  • 二、黎族打柴舞的历史发展形态41-45
  • 三、黎族打柴舞的历史变迁特征解析45
  • 第二节 黎族打柴舞的分类与构造45-53
  • 一、黎族打柴舞的分类46-48
  • 二、不同场景下黎族打柴舞的舞式48-52
  • 三、黎族打柴舞的节奏及伴奏音乐52-53
  • 第三节 黎族打柴舞功能变迁的自观与他观53-57
  • 一、“超度亡灵、发泄情感”与“驱兽护尸、慎终追远”53-54
  • 二、“祈福消灾、保佑丰收”与“生活场景模仿”54-56
  • 三、“交流互助”与增强民族凝聚力56-57
  • 第二章 黎族打柴舞生成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57-70
  • 第一节 黎族打柴舞与黎族社会57-63
  • 一、黎族的族源与历史发展57-59
  • 二、黎族人口分布的历史变迁59-60
  • 三、黎族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60-63
  • 第二节 黎族打柴舞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63-70
  • 一、黎族打柴舞生成的自然环境63-64
  • 二、黎族打柴舞生成的社会环境64-67
  • 三、黎族打柴舞生成的意识形态环境67-70
  • 第三章 黎族打柴舞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与结果分析70-91
  • 第一节 调查程序的设计与计划实施70-75
  • 一、调查目的和主要内容70
  • 二、调查方法与计划实施70-75
  • 第二节 调查结果所呈现出的打柴舞传承之实态75-81
  • 一、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的认知情况75-78
  • (一) 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的族属认知情况75-76
  • (二) 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的情感认知情况76
  • (三) 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知识的获知途径76-77
  • (四) 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功能的认知情况77-78
  • 二、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传承的认知倾向78-81
  • (一) 被调查对象主动传承打柴舞的意识倾向79
  • (二) 被调查对象对将打柴舞引入课堂的态度倾向79-80
  • (三) 被调查对象对打柴舞传承趋势的态度倾向80-81
  • 第三节 当代黎族打柴舞传承状况调查结果分析81-91
  • 一、传统黎族打柴舞的文化生态分析81-83
  • 二、现代黎族打柴舞的文化生态分析83-84
  • 三、现代黎族打柴舞传承困境分析84-91
  • 第四章 当代黎族打柴舞传承方式比较研究91-108
  • 第一节 新兴打柴舞传承方式的分析91-96
  • 一、以现代网络电子媒介为载体的黎族打柴舞传承方式的分析91-93
  • 二、以旅游经济为载体的黎族打柴舞传承方式的分析93-96
  • 第二节 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的黎族打柴舞传承方式分析96-108
  • 一、当代黎族打柴舞学校教育传承方式的优势分析96-98
  • 二、将打柴舞引入到学校体育课教学中传承的必要性分析98-102
  • 三、将打柴舞引入到学校体育课教学中传承的可行性分析102-108
  • 第五章 黎族打柴舞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效果与机制探析108-128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中传承黎族打柴舞的效果探析108-120
  • 一、非海南地区的学校代表—北京市第一五四中学的案例分析108-110
  • 二、海南非黎族地区的学校代表—华侨中学的案例分析110-114
  • 三、海南黎族地区的学校代表—昌江民族中学的案例分析114-115
  • 四、在学校教育中传承黎族打柴舞的效果分析115-120
  • 第二节 黎族打柴舞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机制探析120-128
  • 一、打柴舞的学校教育传承要与国家、社会语境相结合,构筑“国家—社会—学校”的打柴舞传承保护模式120-121
  • 二、构建“六位一体”的打柴舞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传承机制121-128
  • 结束语128-130
  • 参考文献130-147
  • 附录147-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54-155
  • 后记155-1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洁;毕研韬;;黎族女装的表意原则[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孙乃平;;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及传承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勇勤;;把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建立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开耀;;加速实施《中国黎学》方案,让黎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3 王元;;试论海南黎族地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重阳;;关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的几点说明[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5 王献军;;黎族服饰文化刍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才成;;海南黎药发展史话[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阎根齐;张一平;;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尊重黎族社会历史和文化风俗[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8 朱沁夫;;挖掘弘扬黎族传统技艺 发展海南旅游商品产业[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9 陈立浩;;“黎学研究”与国际旅游岛建设[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群林;;海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宝民 唐雄;海南再现古老黎族文化[N];西部时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陈珊;三月三 去海南感受黎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原中倩;龙被艺术:黎族文化的瑰宝[N];海南日报;2004年

4 特派记者 高虹;《黎族研究大系》将出版[N];海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耿;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奇葩[N];海南日报;2010年

6 陈成智 姚莉莉;设“黎峒大观园”展示黎族文化[N];海南日报;2004年

7 楚剑锋;展示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N];文汇报;2001年

8 樊贞;旅游与海南民族文化村的黎族竹竿舞[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黄晓华;部分研究不如西方人[N];海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陈耿邋特约记者 尹秋艳;保护历史“活化石”:黎族服饰[N];海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英萍;黎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传林;黎族“刑事”习惯法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2 鞠斐;机杼精工 大美无言[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苏丽萍;独特的历史遗痕[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云林;黎族传统社会契约习惯法探析[D];海南大学;2011年

5 赖文君;黎族文身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罗涛;黎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8 王伟;黎锦—绣面龙被研究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陈小慈;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张引;海南白查村黎族聚落环境探析[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0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560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c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