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双人旱船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7-08-11 18:26

  本文关键词:双人旱船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更多相关文章: 双人旱船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摘要】: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如今双人旱船舞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如何进行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作者单位】: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双人旱船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分类号】:G122;J722.2
【正文快照】: 旱船的制作是用轻质的木条扎成船形,再用绸缎彩纸围起来,船没有底,船面上装两只假腿脚。坐船女表演时,用绷带绑于船身,背在双肩上,由于表演者的双脚被船上的彩绸所遮盖,走动起来活像一个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划行。旱船舞是船家在节庆时的独特表演形式,也叫“走旱船”、“五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2 颜五湘;张式成;;南岭民歌奇葩——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探索[J];人民音乐;2009年05期

3 ;广东:狮艺一绝[J];神州;2006年03期

4 张翔理;王嘉俊;余光元;;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 羌笛演奏及制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5 侯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论民歌与民俗的保护[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05期

6 王洁;亓圣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鼓子秧歌的保护和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冬霞;;原生态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华章;2009年18期

8 冯光钰;;传承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的最好保护[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9 朱默涵;;聚焦“器乐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二) 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古琴艺术[J];乐器;2006年09期

10 银捍球;梁显洲;蒋晓文;;河池第九届铜鼓山歌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异彩纷呈[J];歌海;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瑜;褚艳;边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谈我们河北民歌[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杨晓玫;张倩;李志民;;守护城市的古老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的保护研究初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助群;;辽西太平鼓[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崔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特色文化之乡[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周兴燕;;关于“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再度调查浅识[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罗斌;;野草与鲜花的芳香——关于回族舞蹈保存与发展的思索[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李晓燕;;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指挥表演“八卦鼓”舞[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9 胡怿琼;;潞安大鼓生存现状之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蔡晓绚;;地方文献与广州地区民俗音乐文化[A];拓展与深化——全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娟;青春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旧曲新唱”[N];广西日报;2009年

2 韩爱青 张博 齐琦;津门法鼓面临后继无人之虞[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闫恩泽;热巴舞动新生活[N];西藏日报;2009年

4 董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岂能过度商业开发[N];今日信息报;2009年

5 周静;贵州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贵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焦雯;“非遗”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在沪举办[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记者 谌强;非遗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在沪举办[N];光明日报;2008年

8 记者 傅裕;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N];延边日报;2009年

9 记者 申东;我区非遗项目首次搬上舞台[N];宁夏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杨可;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出炉[N];汕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学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赛吉拉胡;叙事民歌表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色音套格特;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旭;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茹;汉中勉县社火[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明;传播学视野下“花儿”的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司亚丹;大弦戏音乐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林修婷;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晓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鹤;甘肃榆中七月官神仪式音乐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张艺;苏式二胡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献锦;土家族“花鼓子”生存现状与生态保护[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7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657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