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彝族烟盒舞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23:25
本文关键词:滇南彝族烟盒舞文化研究
【摘要】: 烟盒舞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是云南彝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十几个市县彝族尼苏支系的聚居区。在民间,烟盒舞原称为“跳弦”、“跳乐”,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因舞者指弹烟盒这一特征才将其取名为烟盒舞。本文首先描述了滇南彝族尼苏支系主要聚居区的生存语境,并分别以彝族尼苏人入住滇南红河境内的时间范畴和生活用具烟盒已普遍用于尼苏人的聚居区为前提条件追溯了烟盒舞的发生。然后笔者对吃火草烟这一日常化仪式结构——款白话、烟盒舞、海菜腔之间是如何形成彼此影响的互动关系和烟盒舞庞杂纷繁的内部构成进行了系列探讨。最后依托舞蹈生态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烟盒舞的整体结构要素、社会功能与变迁动因等方面进行文化透视,进而通过本体动作形态分析阐释烟盒舞与彝家人思维方式的深层结构“两相配”之间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彝族 烟盒舞 吃火草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722.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引言9-16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9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9-11
- 第三节 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11-13
- 第四节 文献综述13-16
- 第一章 滇南彝族烟盒舞的发生与根源16-23
- 第一节 滇南彝族尼苏支系主要聚居区的生存语境16-18
- 一 彝汉杂居——彝、汉文化的汇集点16
- 二 古城重镇——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16-17
- 三 "两相配"——思维方式的深层结构17-18
- 第二节 烟盒舞发生的历史文化起点18-23
- 一 彝族尼苏人的迁徙脉络18-20
- 二 种植火草叶与生活用具烟盒20-23
- 第二章 滇南彝族烟盒舞的话语系统23-38
- 第一节 "吃火草烟"组织规则与仪式过程23-31
- 一 组织规则23-26
- 二 仪式过程26-31
- 第二节 "吃火草烟"结构分析——款白话、烟盒舞、四大腔之间互动关系31-34
- 一 款白话——"起"(铺垫)32
- 二 烟盒舞——"承"(发展)32-33
- 三 四大腔——"转"(高潮)33
- 四 酒宴别——"合"(尾声)33-34
- 第三节 烟盒舞的内部构成——"正弦"与"杂弦"34-38
- 第三章 滇南彝族烟盒舞的文化透视38-59
- 第一节 烟盒舞的整体构成要素38-41
- 一 参与群体38
- 二 时间空间38-39
- 三 内在规约39-40
- 四 舞蹈语言40-41
- 第二节 烟盒舞的动作本体与象征结构41-53
- 一 正弦——《崴脚弦》与《忍脚弦》41-46
- 二 杂弦——《猴子掰苞谷》与《鸽子渡食》46-48
- 三 烟盒舞的象征结构48-53
- 第三节 烟盒舞的社会功能与变迁动因53-59
- 一 烟盒舞的社会安全阀功能53-54
- 二 烟盒舞文化变迁的动因54-59
- 结语59-62
- 主要参考文献62-66
- 主要发表论文66-67
- 致谢6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隽迪;;彝族歌舞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11)[J];歌海;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721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2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