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猴打棒田野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4 09:28

  本文关键词:猴打棒田野调查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猴打棒 舞蹈文化人类学 舞蹈生态学


【摘要】:“猴打棒”为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代表性民俗活动,现下,正处于传统形式濒临消失,原始功能正在被逐渐凸显的商业价值所替代。在活态文化事项中提取推动其生命力延续的动态因子,并运用“舞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术阐释,界定“猴打棒”的文化属性,探究其多层次文化内涵。以期对其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全景式概述,并力图以“局内人”的身份投入研究。同时,以“舞蹈生态学”方法论认知核心物——“猴打棒”,归纳舞体活动的中心现象,探究“猴打棒”的民间舞蹈语言系统。进一步说明“猴打棒”传承与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社会发展的缺口;传统民俗功能失效;传承与保护的自主意识削弱。
【关键词】:猴打棒 舞蹈文化人类学 舞蹈生态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绪论9-16
  • 第一节 “猴打棒”研究综述9-12
  • 一、选题缘起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2
  • 第二节 理论来源及研究方法概述12-16
  • 一、理论来源概述12-14
  • 二、方法论概述14-16
  • 第一章 “猴打棒”生存现状概述16-26
  • 第一节 三拨子乡生态环境概述16-22
  • 一、三拨子乡自然地理文化概述16-18
  • 二、三拨子乡历史文化背景概述18-22
  • 第二节 “猴打棒”舞蹈基本形态概述22-26
  • 一、“原生态”舞蹈形态概述22-23
  • 二、“次生型”舞蹈形态概述23-26
  • 第二章 “猴打棒”的田野考察与分析26-42
  • 第一节 “猴打棒”田野考察综述26-35
  • 一、传承人采访实录26-30
  • 二、文化馆官员、乡长采访实录30-33
  • 三、现今“猴打棒”民俗活动实录33-35
  • 第二节 “猴打棒”研究新探与论证35-42
  • 一、“猴打棒”溯源新探35-37
  • 二、“猴打棒”民族属性判定分析37-38
  • 三、“猴打棒”与萨满舞的关联性探索38-42
  • 第三章 “猴打棒”舞蹈形态及文化分析42-65
  • 第一节 “猴打棒”的舞蹈形态分析42-55
  • 一、显要动作部位42-51
  • 二、节奏型与呼吸型51-52
  • 三、场图52-55
  • 第二节 “猴打棒”典型舞畴分析55-65
  • 一、“猴打棒”舞蹈语境分析56-57
  • 二、“猴打棒”文化符号分析——木棒、扇子、服饰、祠堂57-62
  • 三、“猴打棒”舞蹈语义分析62-65
  • 第四章 “猴打棒”存在现状的思考65-69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65-67
  • 一、社会文化发展的缺口65-66
  • 二、传统民俗功能退化66-67
  • 三、传承与保护自主意识削弱67
  • 第二节 对“猴打棒”文化保护的思考67-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民;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2 袁理;;历史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以《史记》取材为例[J];黑龙江史志;2008年14期

3 王列生;论文艺起源研究的田野调查知识方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陶昕;;一个苗族村寨的丧葬仪式解析——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田野调查报告[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任玉凤;;对女红的技术史研究的启示——评《遮蔽的美丽——中国女红文化》[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01期

6 冯智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王建民;;论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在人类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1期

8 张积玉;现当代文学研究应重视资料的“田野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杨德亮;;影视人类学与当代回族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10 于芳;;福建东游人名语言特征的民族分布——中国农村语言生活的一项田野调查[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宪;;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反思之一[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王德敏;;另一种视角:精神文明动态过程的文化人类学思考[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田禾;;山曼先生[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宋兆麟;;走进边疆地区——民族调查其乐无穷[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7 谢庐明;;传统与变迁:赣南客家家法族规的地域性分析[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8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表现形式的实证分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9 陆焱;;德江“过关”傩仪式的文化人类学阐释[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林军;;从历史人类学视角评价《徐霞客游记》中的田野调查方法[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福财;中蒙联合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玉贵;12年 220处不可移动文物与我们“永别”[N];南充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波;记录下和顺土地上的文化印记[N];晋中日报;2010年

4 记者 咏梅;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田野调查进入实施阶段[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5 记者 贺燕;省专家检查我市文物普查工作[N];汕尾日报;2009年

6 李欣;青海省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启动[N];青海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郝静;寻觅历史的遗存[N];阿勒泰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杨瑛;地区田野调查确定587个文物点[N];阿勒泰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翩翩;古镇唐家湾处处有文物[N];珠海特区报;2010年

10 珠海特区报评论员;保护文物比发现文物更重要[N];珠海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4 钱雨;儿童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茂莉;来自民俗的创作与阅读[D];兰州大学;2008年

6 仝联勃;人的世界的三重维度:符号、意义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7 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赛吉拉胡;叙事民歌表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睿智;猴打棒田野调查与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陈哲;湖北省中等发达地区县域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状况[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4 张子辉;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娜妮;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及其乐班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王东涛;鲁中南峄城及台儿庄两鼓乐班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包乌日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廷胜;苗族钉耙山“闹冲”对歌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晓东;媒介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星星;文化嬗变背景下寿仪的象征意义及其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0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10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