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7:04
本文关键词: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摘要】: 本文将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岷县一带,藏汉两族群众之间的乐舞“巴当鼓舞”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两地乐舞整体形态进行描述整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乐舞总体特征并进行文化变迁与文化符号的解读。 论文分绪论与四个章节展开。 绪论:概述巴当鼓舞,综述相关乐舞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理论基础并阐述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卓尼、岷县巴当鼓舞分述:分别从相关背景、舞蹈概况、乐舞程序等展开对乐舞形态的描述。 第二章卓尼、岷县巴当鼓舞比较研究:对比分析其文化背景、乐舞程式、乐舞形态、群体心理几方面。得出结论:两地乐舞同根同源。是由藏族先民创造的,具有典型藏族文化特征的舞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之后,于相邻的藏汉两族之间传播开来并融入各自民族、地域特点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第三章巴当鼓舞的源流、特征及功能:分析关于乐舞渊源的研究观点,得出结论:是综合了古羌族与藏族文化特质,在一定时期集中起来形成的。解决乐舞归属问题,通过与藏区其他乐舞对比,认为可以看做是锅庄的一种,归类为“卓”舞的范畴。对乐舞形态与风格特征作了总体概括,并分析乐舞有祈禳迎送、交际、教育、娱乐四项功能。 第四章巴当鼓舞中的文化解读:从文化变迁动态过程与文化传播动态关系分析乐舞文化变迁。认为不断的保持与改变,构成了乐舞文化变迁中的运动趋势;两地乐舞的关系是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这一关系需要动态的选择来实现。阐释乐舞中典型的文化象征符号。
【关键词】:乐舞 巴当鼓舞 藏族 汉族 音乐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7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第一节 巴当鼓舞概述9-10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选择10-16
- 一、相关乐舞研究综述10-13
- 二、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选择13-14
- 三、本文研究理论架构14-16
- 第一章 卓尼、岷县巴当鼓舞分述16-52
- 第一节 卓尼巴当鼓舞概述16-33
- 一、相关背景16-17
- 二、舞蹈概况17-20
- 三、乐舞程序20-33
- 第二节 岷县巴当鼓舞概述33-52
- 一、相关背景33-34
- 二、舞蹈概况34-37
- 三、乐舞程序37-52
- 第二章 两地乐舞比较研究52-72
- 第一节 文化背景对比分析52-53
- 一、地理环境52
- 二、民族宗教信仰52
- 三、相关民俗52-53
- 第二节 乐舞程式对比分析53-54
- 第三节 乐舞形态对比分析54-65
- 一、舞歌54-61
- 二、舞步61-65
- 第四节 群体心理对比分析65-67
- 一、卓尼65
- 二、岷县65-67
- 第五节 两地乐舞差异成因探析67-72
- 一、相异的文化环境67-69
- 二、相异的地理环境69-72
- 第三章 巴当鼓舞的源流、特征及功能72-84
- 第一节 渊源说72-74
- 一、古羌人习俗的遗留72-73
- 二、与藏族原始苯教有关73-74
- 第二节 乐舞归类74-76
- 第三节 乐舞特征76-80
- 一、形态特征76-77
- 二、风格特征77-80
- 第四节 社会功能80-84
- 一、祈禳、迎送功能80
- 二、交际功能80-81
- 三、教育功能81-82
- 四、娱乐功能82-84
- 第四章 乐舞文化解读84-92
- 第一节 乐舞中的文化变迁84-88
- 一、在保持与改变的边界——文化变迁动态过程84-87
- 二、在选择与被选择之间—文化传播动态关系87-88
- 第二节 文化符号与象征88-92
- 一、节日符号88-89
- 二、道具符号89-90
- 三、舞蹈符号90-92
- 结语92-93
- 附录93-106
- 参考文献106-109
- 致谢1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润平;试析古羌族与汉民族的源流——兼议先进文化对培养和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冯莉;甘南拉不愣寺正月法舞调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孙宝萝;论藏族弦子舞蹈音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Z1期
4 贾安林;“篝火之舞”与“连袂踏歌”——藏缅语族圈舞文化特征和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曦帆;;近20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刘东;石湾陶业的火崇拜[J];佛山陶瓷;2001年11期
7 ;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关于文化和文化变迁的研究——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管竹笋;;村庄认同意识的升华——对鄂东永丰村舞龙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10 熊晓辉;;苗族鼓舞及其文化特征[J];湖南农机;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雷娟;山西平定县“武迓鼓”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杨叶青;新疆维吾尔族纳格拉鼓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新学;武山秧歌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94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4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