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赣南客家舞蹈中“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9:11

  本文关键词:赣南客家舞蹈中“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赣南采茶舞蹈 单袖筒 形态 文化 传承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范围集中在江西省赣南地区,研究重点建立在赣南采茶舞蹈三大表演技巧,即“三绝”之一的“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上,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田野考察实践,着重研究“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 赣南采茶舞蹈,是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瑰宝。“单袖筒”又是这瑰宝中独具特色的表演技巧之一。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采茶地区的各种民间歌舞、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民俗,又有独特风韵的表演技巧。赣南采茶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属于汉族民间舞。在舞蹈中,动作形态的特征是舞种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而独具特色的形态就是形成那种风格最好的表达。要对“单袖筒”动作形态、风格、“主干动作”、文化有全面的认识,这对“单袖筒”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也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非常重要。为了传承和发展流传下来的采茶舞蹈,本文从赣南采茶舞蹈种类和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两个方面对赣南采茶舞蹈做了简单的梳理;通过对“单袖筒”动作形态、“单袖筒”的独特风韵、“单袖筒”对人物情感的表述、锣鼓伴奏对“单袖筒”表演的影响、“单袖筒”与中国古典舞中“双水袖”之异同、“单袖筒”与“矮子步”和“扇子花”的关系六个方面的研究,挖掘出蕴藏在这一表演形态中所折射出的宗教、文化意蕴。 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通过历史及具体动作形态考察,客观描述和分析赣南采茶舞蹈“三绝”之一的“单袖筒”独特的形态、特征、文化及与其相关的艺术文化关系,力求客观准确地研究“单袖筒”文化传承发展道路的完美图景。 本论文的论述基本上建立在“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框架上,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采用了夹叙夹议方法来阐述文章内容。一个表演形态的产生必然与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对“单袖筒”形态与文化传承进行研究,论文开头的序主要是以综述的形式来论述赣南采茶舞蹈种类,从而引出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为文章的开始做好铺垫。第一章主要对“单袖筒”形态进行横向、纵向精致地剖析。在对各个论点进行阐述时,本文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和动作简图,以确保论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第二章从“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着手,进一步论证“单袖筒”形态背后包裹的深刻文化意蕴。第三章主要对“单袖筒”文化的传承作研究,对以“单袖筒”为动作元素创作的代表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对最新的赣南采茶优秀剧目《那一别》作详细的分析,并对如何推动“单袖筒”的传承和“单袖筒”的创作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蹈 单袖筒 形态 文化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72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2
  • 【选题缘起、研究动机及研究目的】9
  • 【前期准备工作】9-10
  • 【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综述】10
  • 【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10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0-12
  • 12-20
  • 1. 赣南采茶舞蹈的种类13-15
  • 2. 赣南采茶舞蹈中的“三绝”15-20
  • 1 风韵独特的“单袖筒”20-32
  • 1.1 “单袖筒”的动作形态20-23
  • 1.2 “单袖筒”的独特风韵23-25
  • 1.2.1 袖以“腕”动23-24
  • 1.2.2 袖为“圆”生24-25
  • 1.2.3 袖为“情”舞25
  • 1.3 “单袖筒”对人物情感的表述25-27
  • 1.3.1 关于“喜”26
  • 1.3.2 关于“哀”26
  • 1.3.3 关于“怒”26
  • 1.3.4 关于“乐”26-27
  • 1.4 锣鼓伴奏对“单袖筒”表演的影响27-28
  • 1.4.1 速度变化27
  • 1.4.2 力度变化27-28
  • 1.5 “单袖筒”与中国古典舞中“双水袖”之异同28-30
  • 1.5.1 相似之处28-29
  • 1.5.2 不同之处29-30
  • 1.6 “单袖筒”与“扇子花”、“矮子步”的关系30-32
  • 1.6.1 “矮子步”的“曲”与“单袖筒”的“圆”对应30
  • 1.6.2 “扇子花”映衬“单袖筒”之“单”30
  • 1.6.3 “三绝”并存才“绝”30-32
  • 2 “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32-41
  • 2.1 “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之一——体态文化32-36
  • 2.1.1 静止时的“单袖筒”体态文化34
  • 2.1.2 流动时的“单袖筒”体态文化34-35
  • 2.1.3 模仿动植物时的“单袖筒”体态文化35-36
  • 2.2 “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之二——宗教文化36-39
  • 2.2.1 “单袖筒”以宗教文化为背景37-38
  • 2.2.2 宗教文化在“单袖筒”中的体现38
  • 2.2.3 “单袖筒”为宗教文化服务38-39
  • 2.3 “单袖筒”形态的文化体现之三——服饰文化39-41
  • 3 单袖筒的文化传承41-51
  • 3.1 “单袖筒”的文化在舞台艺术中的新发展41-45
  • 3.1.1 创作变化特点42-43
  • 3.1.2 从舞蹈作品《那一别》的分析中看“单袖筒”的创新43-45
  • 3.2 “单袖筒”的文化传承45-49
  • 3.2.1 民俗活动,推动“单袖筒”的文化传承45-46
  • 3.2.2 教育,推动“单袖筒”的文化传承发展46-48
  • 3.2.3 创作推动“单袖筒”的文化传承发展48-49
  • 3.3 “单袖筒”的文化发展趋势49-51
  • 3.3.1 必须坚持赣南采茶舞蹈文化的自主性,保护“单袖筒”的原始50
  • 3.3.2 传承,,一定不是拒绝创新50-51
  • 结语51-53
  • 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53-55
  • 附录一55-65
  • 附录二65-66
  • 附录三66-69
  • 致谢69-7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四妹;;蚯蚓在赣南地区的综合利用和开发[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葛兆帅;杨达源;任朝霞;;赣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特征及形成演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3 陈荣;邢光福;杨祝良;周宇章;余明刚;李龙明;;赣南地区中生代流纹质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曾载淋;许建祥;朱祥培;高贵荣;;赣南地区新一轮钨矿找矿进展[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罗小娟;;赣南地区血透室现状与风险防范[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陈慈相;谢金招;;赣南地区柑橘蝽类害虫种类及其发生态势[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7 徐贻赣;曾洪辉;;赣南地区优势矿产资源与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8 董建辉;;畲、客“郎名”探微[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9 苟月明;曾载淋;许建祥;;江西南部破碎蚀变岩型锡矿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10 梅家齐;;我国人工山苍子林产业化开发与思考[A];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赣南地区钨矿找矿战略重新启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2 张志勇邋张明明;500千伏乐鹰线文赣线昨成功送电[N];江西日报;2008年

3 钟小平;瑞金36万农民脱贫致富[N];中国工商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曹腾;*ST江泥 以资抵债降低成本[N];中国证券报;2006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朱家俊;*ST江泥借股改重组促发展[N];证券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潮;*ST江泥产能扩张步子加快[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徐林林;封杀“作弊字典“刻不容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陆海曙 张小红;“金色阳光”照亮赣南果业[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年

9 田幽军 曾载淋;赣南加力寻找新类型钨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长江证券 罗果;ST江泥 解决占资 扭亏有望[N];中国证券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丽芸;赣南地区客家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王毅;赣南地区柑橘产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曾菁;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欣君;赣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熊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罗建美;赣南小流域水体中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晓文;赣南客家地区许真君信仰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7年

8 曾庆涛;赣南天门山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冷却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赖雨花;民国时期赣南钨资源开发与山区社会[D];南昌大学;2007年

10 黄露;赣南地区明代方志考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75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975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5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