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域下李商隐诗歌英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接受理论视域下李商隐诗歌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商隐 诗歌英译 接受理论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把原文本和译文读者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客体,忽视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创造作用。出现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传统的翻译文论不同,接受理论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有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召唤结构和具体化等。通过期待视野这个概念,姚斯把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个要素紧密连接起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争取使原文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译文只有被读者理解并接受,才能实现其翻译目的。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认为文本仅仅是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读者的阅读才能赋予文本意义。读者的阅读过程赋予文本意义,不同的读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因此文本的意义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文本处处充满了空白和未定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填补,因而不同的译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目的语文本。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且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诗人,其诗以精巧的构思、广博的内容、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代表着晚唐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李商隐诗歌蕴含复杂独特的意象、朦胧优美的意境,充满了空白与未定点,作为接受主体的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认知和体味诗歌,从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诗歌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具体化,从而会导致“异人异本”的现象出现。本文以接受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及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三个概念,辅以具体的实例,从韵律再现、意象再现和意境再现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跨文化美质再现。为了更好地传递李商隐诗歌的跨文化美质,译者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度地对诗歌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具体化,争取达到译者的期待视野与原文本的融合以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英译 接受理论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Contents9-12
- Introduction12-18
- 0.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0.2 Research Methodology14-15
- 0.3 Research Objectives15-16
- 0.4 Structure of Thesis16-18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of English Versions of Li Shangyin'sPoems18-28
- 1.1 Introduction to Li Shangyin and His Poems18-22
- 1.1.1 Li Shangyin's Life18-21
- 1.1.2 Li Shangyin's Poems21-22
- 1.2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Versions of Li Shangyin's Poems22-28
- 1.2.1 English Versions of Li Shangyin's Poems22-24
- 1.2.2 Previous Studies of English Versions of Li Shangyin's Poems24-28
- Chapter 2 Reception Theory and Analysis of Li Shangyin's Poems28-57
- 2.1 Multiple Meaning Feature of Li Shangyin's Poems28-31
- 2.1.1 Complex Images29-30
- 2.1.2 Obscure Artistic Conception30-31
- 2.1.3 Different Readers' Acceptance31
- 2.2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Theory31-46
- 2.2.1 Origin and Development32-34
- 2.2.2 Main Concepts34-40
- 2.2.3 Its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40-46
- 2.3 Analysis of Li Shangyin's Poems in the Light of Reception Theory46-57
- 2.3.1 Analysis of Li Shangyin's Poems in the Light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46-50
- 2.3.2 Analysis of Li Shangyin's Poems in the Light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50-57
- Chapter 3 Reproducing Poeticness of Li Shangyin's Poems: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57-88
- 3.1 Reproducing Rhythm in the Light of Reception Theory58-66
- 3.1.1 Prosodic Features of Li Shangyin's Poems59-61
- 3.1.2 Prosodic Features of English Poetry61-62
- 3.1.3 Reproducing Rhythm62-66
- 3.2 Reproducing Images in the Light of Reception Theory66-78
- 3.2.1 Images of Li Shangyin's Poems67-70
- 3.2.2 Reproducing Images70-78
- 3.3 Reproducing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Light of Reception Theory78-88
- 3.3.1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 Shangyin's Poems79-82
- 3.3.2 Reproducing Artistic Conception82-88
- Conclusion88-90
- Bibliography90-95
- Acknowledgements95-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97-98
- 详细摘要98-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然;论李商隐诗歌的时代精神[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余恕诚,鲁华峰;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杨慧,张新军,江黎娥;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变奏——济慈与李商隐创作美学的平行研究[J];理论月刊;2003年11期
4 余恕诚;赋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4年05期
5 熊国华;李商隐诗歌的心灵性结构[J];江汉论坛;2004年10期
6 赵洪奎;李商隐诗歌的主观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杨彭荔;含蓄与晦涩——李商隐诗歌艺术浅谈[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张思齐;李商隐诗歌的阴柔美与基督教亲吻神学的精神联系(上)[J];阴山学刊;2004年06期
9 刘丽平;李商隐七律用典的结构方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叶嘉莹;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八讲 李商隐的婚恋生活与爱情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2 吴振华;;李商隐近体诗虚词艺术成就[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秀芳;《李商隐文编年校注》[N];安徽日报;2002年
2 陶佳珞;自出真意注李诗[N];光明日报;2003年
3 董乃斌;诗歌中的李商隐与戴望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陈筱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秋花的晚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余恕诚 鲁华峰;君诗丽万有 颠倒随所使[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燕;清代以来女性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娟;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崔其征;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D];山东大学;2008年
4 段周薇;唯美主义视野下的李贺和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代强;李商隐诗歌中的“泪”世界[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丽娜;“迷”与“幻”——李商隐诗歌特质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琪;李商隐诗歌的语言学解读[D];河南大学;2010年
8 李保定;李商隐永乐闲居诗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严雨莹;李商隐诗歌今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帆;李商隐诗歌异文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0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3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