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杂合视角下的林译《黑奴吁天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3:40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杂合视角下的林译《黑奴吁天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权力差异 林纾 后殖民翻译理论 黑奴吁天录 杂合
【摘要】:后殖民主义和杂合理论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后殖民主义理论指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会导致国家间语言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产物。由于文化间的权力差异,译文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杂合的特征。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的翻译中,,适度的杂合译本为处于弱势的文化的生存提供了一条出路,也有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本文从后殖民杂合理论的视角以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根据林纾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从语言、文化、文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杂合现象。作者发现林纾运用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杂合度较低。在语言方面,林纾采用古文进行翻译,译本较多地保留了先秦汉语的词法、句法特征和古体四六字格,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西方新的人名、地名和文化负载词。在文化方面,林纾注重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的弘扬,中国文化形象的保留,同时对于原语文本中的西方基督教内容进行了保留、省略和改写。在文学方面,林纾根据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学规范,对原语文本中的环境、心理、人物描写进行了简化处理,对人物的塑造内容实行了部分保留和改写,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异质性成分,如保留了原文本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顺叙插叙相结合的模式和书信的叙述形式,放弃了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写作形式。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具有明显的杂合化特征,保证了译文可读性,其有效地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国文化和抵制了西方文化霸权。 本研究对英语文学汉译有较大启迪意义。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中国读者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也逐渐增加,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杂合的普遍性也必然存在。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在英语文学作品汉译过程中译者会在译文中保留一定的异质性成分,吸收一些西方文化的新鲜血液,增强中国文化的活力。同时,译者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杂合度,倘若过多的英美文化中的异质性成分涌入中国文化,势必会给中国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威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而得到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权力差异 林纾 后殖民翻译理论 黑奴吁天录 杂合
【学位授予单位】:三峡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1. Introduction8-10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8-9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9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9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9-10
- 2. Literature Review10-14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uthor Harriet Beecher Stowe and Uncle Tom’s Cabin10-11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Lin Shu and Hei Nu Yu Tian Lu11-12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Hybridity at Home and Abroad12-14
- 2.3.1 Western Research on Hybridity in Translation12-13
- 2.3.2 Chinese Research on Hybridity in Translation13-14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4-30
- 3.1 An Overview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14-17
- 3.2 The Theory of Hybridity17-22
- 3.2.1 Hybridity in Natural Science18
- 3.2.2 Hybridity in Linguistics18-19
- 3.2.3 Hybridity in Literary Theory19-20
- 3.2.4 Hybridity in Cultural Studies20-22
- 3.3 Hybridity in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22-30
- 3.3.1 Hybridit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23-24
- 3.3.2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ity in the Translated Text24
- 3.3.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Hybrid Translated Text24-27
- 3.3.4 Manifestations of the Hybrid Translated Text27-29
- 3.3.5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Hybrid Translated Text29-30
- 4. Analysis of Hei Nu Yu Tian Lu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of Hybridity30-52
- 4.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brid Translated Text and Rela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30
- 4.2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Hybridity of Lin Shu’s Hei Nu Yu Tian Lu30-37
- 4.2.1 Lin Shu’s Translation Motivation30-33
- 4.2.2 External Factors33-37
- 4.3 Hybridity in the Translated Text37-50
- 4.3.1 Hybridity at Linguistic Level37-39
- 4.3.2 Hybridity at Cultural Level39-44
- 4.3.3 Hybridity at Literary Level44-50
- 4.4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ei Nu Yu Tian Lu50-52
- 4.4.1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50-52
- 4.4.2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52
- 5. Conclusion52-55
- Bibliography55-59
- Acknowledgements59-60
- Appendix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瑞玲;;从后殖民视角看傅东华《飘》的翻译[J];长城;2012年04期
2 陶洁;《黑奴吁天录》——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J];美国研究;1991年03期
3 费小平;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与反抗[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4期
4 张佩瑶;从话语的角度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J];中国翻译;2003年02期
5 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年04期
6 黄嘉德;论斯托的《no姆叔叔的小屋》[J];文史哲;196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5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04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