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莫言的作品根植于古老深厚的中华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谨的想象空间,写作思维新颖独特,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因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莫言2012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登上世界文坛的最高领奖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翻译,其中葛浩文的英译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葛浩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便开始翻译苏童、莫言、贾平凹、白先勇、王朔、萧红等二十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是目前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之一。 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其地位一直屈居于原文作者之下。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译者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译者的地位也逐渐从边缘位置走向中心。事实上,译者的主体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翻译目的和意识形态等都会影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使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原文进行改写与操纵。 本文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英译时其主体性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主体性的凸显,二是主体性的抑制。一方面,葛浩文立足于西方文化,不仅要考虑目标语读者对译本的可接受性,而且又深受自身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因此他在翻译时使用了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采取了删减、增添、加注等翻译手段,其译者主体性彰显无遗。另一方面,葛浩文又不得不受制于英文编辑、出版社和评论家,这些“赞助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葛浩文主体性的彰显,促使他在翻译过程中须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趋向、经济效益等超文本因素。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侧重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而对主体性被抑制的情况缺乏足够关注。本研究兼顾译者主体性的正反两面,试图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葛浩文 《生死疲劳》 译者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6
- 摘要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6
- 1.1 Mo Yan and Shengsi pilao9-12
- 1.2 Howard Goldblatt and Life and Death Are Weatring Me Out12-14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1
- 2.1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broad16-17
- 2.2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China17-18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s of Mo Yan's Novels18-2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1-25
- 3.1 Introduction to Subjectivity21-22
- 3.2 Introduction to Inter-subjectivity22-23
- 3.3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3-25
- Chapter Four Manifes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HowardGoldblatt'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5-38
- 4.1 Manifes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5-33
- 4.1.1 The Author25-27
- 4.1.2 Target Readers27-29
- 4.1.3 The Translator29-33
- 4.1.3.1 Ideology29-31
- 4.1.3.2 Poetics31-33
- 4.2 Suppress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33-38
- 4.2.1 Editors33-35
- 4.2.2 The Publisher35-36
- 4.2.3 Critics36-38
-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in Howard Goldblatt's Life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38-55
- 5.1 Translation Strategies38-45
- 5.1.1 Domesticartion39-42
- 5.1.2 Foreignization42-45
- 5.2 Translation Skills45-55
- 5.2.1 Omission45-49
- 5.2.2 Addition49-50
- 5.2.3 Adaptation50-53
- 5.2.4 Annotation53-55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5-57
- REFERENCES57-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万辉;从译者主体性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之不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徐曼玲;;试论译者主体性对文本的诠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雅琳;;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时的彰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马瑞香;;关联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周景刚;;译者主体性刍议[J];科技信息;2006年03期
7 薛莉;;译者主体性的思考[J];经济师;2007年07期
8 张东秋;;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李海红;;试论有限的译者主体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1期
10 刘书梅;;从翻译审美看译者主体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龚贻娇;;译者主体性视角下《三字经》英译对比研究[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6 曾静;;从《许三观卖血记》法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刘燕萍;;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浅析意识形态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怡;从夸张修辞格的处理谈译者主体性发挥[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4 杨琳娜;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李慧玲;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魏鸿玲;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汉译英作品中的体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沈玉柱;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倩;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有意误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陈逢丹;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10 程孟利;不同范式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1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1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