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译英的主语选择
本文关键词:论汉译英的主语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译英 主语的选择 汉英主语的差异 张培基的散文翻译
【摘要】: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灵活地选择主语是句子翻译的关键。然而,由于汉英主语存在着差异,使得选择合适的英译句主语,对我们来说并非易事。汉语注重话题而英语注重主语。此外,他们的主语在形式和构句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以对这些差异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提出了汉译英中选择主语的一些策略和技巧。第一,可以保留原文的主语作为译文的主语。第二,可以选择原文的其他成分作为译文的主语。第三,可以为译文增补新的主语。这些策略和技巧在张培基和我的散文翻译中都得到了应用。通过对比我和张培基的主语选择,可以得出结论,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认真考虑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充分理解汉语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策略和技巧,灵活地选择汉译英中的主语。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金雅慧;《论语》三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之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6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3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