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7-11-05 13:29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的翻译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诗词 概念隐喻 感官 映射 翻译


【摘要】: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这一认知隐喻理论逐渐被应用于语义演变和引申等研究中。其中,Eve Sweester对英语感官词汇的语义扩展现象的考察最为广泛。她提出“以身喻心”的观点,认为隐喻很大程度上受人们外界获得的经验与内在情感、认知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的激发,而身体经验是描述心理状态词汇的来源之一。 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翻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相探讨的重要课题。不过,对于感官隐喻这一基础而又核心的概念隐喻的探讨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分析与深化。感官隐喻是指借感觉这种最为直接的身体经验来描述其他认知概念的隐喻。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语义延伸上的借鉴和指导,本文首先对自古代《诗经》至元明清各时代诗词中的感官隐喻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探讨其感官隐喻的映射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在英语中映射的相似与差异性,借鉴奈达和纽马克等的隐喻翻译方法,本文继而探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研究发现,由于人类认知基础十分类似,五种感官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一致,然而,受各自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感官隐喻在表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即使存在英汉语认知隐喻的相似性,对于古诗词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因其语言的精炼与句式的多样性及对“神似”和“形似”的追求等特点,其翻译很难做到真正对等,对于中英文中映射存在差异的感官隐喻的翻译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在搜集、分析和研究各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及其英译之后,将其翻译方法概括为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而言,直译包括原隐喻的保留和词汇层面的直接释义两种方法;意译则指感官转移或连通、句子成分转换、句子结构重组和省略等四种翻译方法。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感官隐喻的映射及其认知功能,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及翻译,本文旨在为中华经典文化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同时为英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大的契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吴新民;;汉英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寻阳;英汉嗅觉动词隐喻的共性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李顺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中英诗歌中感觉通感分类比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覃修桂;;英汉语听觉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6 田惠刚;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1994年01期

7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8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9 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

10 林青刊;;试论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隐喻翻译中的应用[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144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44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4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