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认知诗学对比
发布时间:2017-11-19 10:13
本文关键词:诗歌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认知诗学对比
【摘要】: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诗歌和小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两种,它们之间的渊源,历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从文本本身出发,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研究的根本立足点。本文从认知诗学这一新角度对诗歌文本和小说文本进行考察和对比,跳脱出传统文体学研究的框架,创新研究途径,对两类文本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大体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传统文体学中诗歌与小说的研究概况进行描述,指出其研究困境,并分析认知诗学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切性,同时对国内认知诗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进行立体化分析,分别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ICM理论等对诗歌和小说的架构模式进行剖析,得出下面四个主要结论:①诗歌文本构筑诗性化的动态心理空间网络,音形义三方面互动,形成层出不穷的诗性图景。②诗歌借助核心隐喻的引导,建立起鲜明而连贯的典型意象。小说文本中没有贯穿始终的核心隐喻,源域与目标域多样化,并指向特定的事件与场景。③诗歌采用片段式语言配合内在的韵律和节奏,依靠心智的连贯唤醒认知上的完型。小说采用常规语言进行虚构叙事,文本语言具有更高的原型性。④小说文本有意构建与ICM多次偏离的CM,打破读者的心理期待,从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进行宏观对比,在ICM理论指导下考察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走向,在空间场景理论指导下考察小说的情节脉络推进,通过对比两种文本的连贯与衔接方式,从宏观上揭示了两者的整体性差异,得出两点主要结论:⑤诗歌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依赖心智完型来认知文本背后的情感脉络走向。⑥小说在文本可能世界中构建多个可能空间场景,通过不同场景的空间关系图式化实现焦点的转移或交替,促进情节发展,实现语篇过渡与连贯。第四部分陈述结论以收束全文,并指出本课题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以期对认知诗学理论和实践有所助益。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善芳;概念合成理论与虚幻思维空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建生;姚尧;;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3 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4 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5 熊沐清;;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6 封宗信;;《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的认知诗学分析[J];外国语文;2011年02期
7 苏晓军;文学的认知研究史探[J];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苏晓军;;认知科学背景上的文学研究概览[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9 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10 胡壮麟;;认知文体学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异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1203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0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