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视域融合:Moment in Peking两中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09:19

  本文关键词:视域融合:Moment in Peking两中译本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视域融合 《京华烟云》 《瞬息京华》 译本对比


【摘要】:哲学诠释学在近些年的翻译研究中越发凸显其现实意义。诠释学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视为艺术。德国诠释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以视域融合原则阐释文学翻译活动,强调任何人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视域进行文本的构造与解读。视域融合要使文本的意义及蕴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意图在目的语中再生,获得读者的共鸣。因此,它既涉及与文本的契合,又与读者处境相关。相异的译者视域构造了文本的多样性。由于译者视域的不同,视域融合也会有“度”的差异。高的视域融合度要求译者既要积极考虑作者视域和文本视域又要考虑读者视域。 小说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最负盛名的英文著作,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信息给了译者充分理解与诠释的空间。借用诠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其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具有较高可行性。然而,目前运用视域融合理论对Moment in Peking中译本的对比分析相对较少。本文将国内迄今最有影响力的两部中文译作——台湾大学张振玉教授的《京华烟云》与郁达夫之子郁飞的《瞬息京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及两部译作的差异及其原因所在,比较两译本的视域融合度,以期佐证视域融合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价值。 通过对林语堂原著Moment in Peking与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原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历史性与视域特点,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呈现出较强的解释性。其次,不同的人生经历、翻译目的、翻译思想影响两位译者的视域构成。在文化内容传译层面,两位译者主要在民俗、宗教、语言习惯、诗词引文、以及人名地名等翻译方面体现出视域差异。郁飞的译作传递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他视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在语言表达层面,张振玉选词合理、用词幽默、以创造性的意译展现其如画般优美丰富的语言,郁飞则语言平实,多用直译,呈现出一定的“翻译腔”。再次,郁飞在文化传译方面表现出较高视域融合度,既符合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又融合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视域;张振玉在遣词造句方面体现出较高视域融合度,既反映出林语堂“幽默性灵闲适”与“翻译即创作”的文学和审美思想,又迎合了目标读者的审美情趣与阅读习惯。最后,就文学翻译而言,原作、作者、译者、读者视域融合度越高,文学译本就越完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启全;tV不掩瑜 美中不足——评张振玉教授译《京华烟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2 张春柏;从语言哲学到翻译的功能——关于等值翻译理论的一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刘树英;任晓霏;;哲学诠释学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京华烟云》两个汉译本的对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王叶;;等值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京华烟云》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张德让;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张亚娟;李锦焱;;功能理论与张振玉版翻译《京华烟云》[J];内江科技;2008年03期

9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10 吕俊!210097;理解中的偏见与翻译的再创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薛菲;从林语堂翻译理论对比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D];外交学院;2011年

2 郭天博;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林语堂《京华烟云》汉译本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3 方小卿;《京华烟云》汉译之文体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尚路平;Moment in Peking及其两个汉译本对文化负载词语的处理[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14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14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