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口译
本文关键词:从释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口译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口译实践经历,从释意理论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口译。释意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确立以来,以其逐步完善的理论架构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也对中国口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日益彰显。其中,中国古典诗歌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世人关注。中国领导人在对外交流中时常引用中国古典诗歌,充分体现了其熟练运用本民族传统智慧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但同时,这也成为了口译员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译好这些诗歌,对跨文化交流以及提升整体口译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将释意理论应用到口译中最为复杂的中国古典诗歌口译中来,并在释意理论框架下,提出中国古典诗歌口译的五大策略,即总体对等、意译、重组与省略、存有跨文化意识和语境口译。同时,,本文结合作者在2013南非国家商品展的口译实践经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了口译实践中中国古典诗歌的口译。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淑芳;漫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治学诗[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肖瑞峰;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使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肖瑞峰;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使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曹世瑞;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鸿雁”[J];华夏文化;2003年01期
5 赵维森,张子刚;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赵维森;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侯国良;中国古典诗歌与生态伦理[J];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龚红林,何轩;中国古典诗歌爱国主义传统流变及其检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庞海音;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尹益群;意图、形式与功能——从功能翻译论角度对比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英译[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洪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特征[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小舒;;阐释学美学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及释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子烨;;啸: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象——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之关系的一项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颖;李晓莲;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叶嘉莹 整理 张静;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N];人民日报;2011年
3 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 王宇根;中国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从象喻到写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廖令鹏;发现被忽视的中国元素[N];文艺报;2014年
5 人文学院中文系 孙明君;“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N];新清华;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伟;要见天孙织锦成[N];光明日报;2013年
7 诗歌评论家 作家出版社编审 唐晓渡 本报记者 怡梦;诗:中国风从哪里吹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曹志平;儒家德化自然观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綦晓芹;“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中”[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占有重要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2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晏雪;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于瑞照;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中国古典诗歌模糊语的翻译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5 常丹丹;从符号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中南大学;2007年
6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慧;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林国淑;接受之维中的中国古典诗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军;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安徽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53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5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