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记》的同类故事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记》的同类故事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今昔》本朝世俗部 《搜神记》 同类故事 比较 怪异
【摘要】:《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记》中被认定为同类关系的故事有八个。本论文选取其中五个故事进行比较探讨,梳理共同点和不同点,,对其原因也进行了考察。 通过对五个故事的考察,在①降伏怪物中,探讨《今昔》猿神的结局后发现,猿神被彻底废除活祭品供奉,就是被抹杀了作为神的存在性。此外,《搜神记》的李寄既是活祭品,又被刻画成女英雄,是为反映拯救不安定的社会的要求而创造的。②蚕的起源说明中,《今昔》的犬头丝传说与地方名产的起源和犬头神社有关,带有佛教思想。另一方面,《搜神记》的马头娘故事诉说了中国蚕神起源,在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下隐藏了马和少女的恋爱。④来自鬼神的托付物中,从《今昔》编者一味批判妻子的嫉妒心的态度可以窥见到《今昔》女性罪恶观的佛教思想。而《搜神记》中明确了人物形象,泰山府君相当于冥界的地方长官或太守,官吏近似于泰山政厅文书部的官员。⑤男子和女鬼结成夫妻的故事中,《今昔》里幽灵妻子的悲惨命运里隐藏的背景是中世不公平的离婚制度,即只站在丈夫立场考虑问题。《搜神记》的冥婚传说中,男人因冥婚而成为名门这一类型在《今昔》里没有,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热衷中根据门阀选举制度追溯祖先,自夸家族权势。⑧巨木传说里,《今昔》止步于对巨木的巨大的强调中,具有祝愿国土繁荣的独到特点。然而《搜神记》对红色汁液和白头老人的描写在《今昔》中没有,这大概可以用树木和怪诞有密切关系的思想解释吧。 接下来,《搜神记》和《今昔》本朝世俗部的共同点是,故事的舞台出现最多的是山川海洋这类地方。另外还有桥和大树。大概因为这些地方经常被看作是人世和阴间的边界。另一个共同点是,故事类型都与充满动物幽灵等的怪异世界有关。动荡的年代里,怪异故事是为了反映人们对常理无法解释的志怪世界的高涨的好奇心而被创造出来的。此外,《今昔》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搜神记》的影响。 《搜神记》和《今昔》本朝世俗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今昔》本朝世俗部有提示阅读的标题和结尾评论。由此,编者表达了自己对不寻常之事的解释,表露出倡导佛教的态度。但是在《搜神记》里,从简洁的表述可以看出编者重视故事的客观性。接着,从内容来看,志怪事物的形象不同。《今昔》本朝世俗部中,可怕的,负面的又或可怜的形象很多。与此不同的是,在《搜神记》里则是强大或身份高的很多。此外,《今昔》本朝世俗部尽管脱离了佛法世界,但可以看出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表述的。相比之下,《搜神记》在面对不寻常的志怪事情时,则关注干宝所处时代前后的社会诸多现象和变迁而来的信仰。 造成以上的不同的理由主要有三个。首先,因为《今昔》的编者有倡导佛教的意图,即院政时期佛教正在民间普及,《今昔》本朝世俗部根据佛教思想被创作,作为《今昔》的一部分受佛教支配。 其次,因为《搜神记》的编者干宝作为史官有自己的喜好和编辑意识。干宝是闻名的历史家,由于欣赏《春秋左氏传》简洁的表达,模仿它编写了《晋纪》。此外,从引用干宝写的搜神记序的部分可以看出,他相信无法用常理约束的志怪世界的存在,对《搜神记》里社会各种现象和当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信仰风俗的关注大概是用现在的事确认过去的记录的方法。这大概也是因为想确定现实世界中是否真的有怪异。 最后一个理由是,从《搜神记》到《今昔》本朝世俗部的传承过程中有佛教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此次《搜神记》的八个故事全部被《法苑珠林》引用了全文。并且还被附加上了佛教的特征。此外,还有一个理由是,赴日唐朝人和遣唐使中的僧侣等人传播《搜神记》怪异故事的同时,把一些改写成了佛教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探讨,笔者认定《今昔》本朝世俗部和《搜神记》在故事类型上有过传播。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今昔》本朝世俗部结合了佛教要素,而《搜神记》是对志怪世界的探究,因此产生了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3.077;I0-03;I207.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四平;;独立人格的写照,睿智思考的结晶——《何满子学术论文集》给学人的启迪[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2 胡伟;;《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新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王明雪;;檄文之源——评析《左传·吕相绝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徐琳;;借君子之口 行己评之实——《左传》“君子曰”评论体式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6 洪映萱;对《明史》修纂的再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2期
7 丁红旗;;梁代私家藏书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8 毛春伟;;明代学者论历史撰述中的“心术”与“公议”[J];求是学刊;2010年05期
9 方燕;;《鸡肋编》语言习俗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邹爱莲;清代的国史馆及其修史制度[J];史学集刊;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鲍震培;中国俗文学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兴;尧舜时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武彬;唐传奇中的佛、道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唐代厅壁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小爽;从现存唐人选唐诗看唐诗独特风貌[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晓芝;李华古文创作与盛唐儒学觉醒[D];西南大学;2011年
5 安子毓;《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王珂;唐前志人小说所彰显的史家精神及叙史笔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祖阳;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常娟娟;六朝赋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瑞芳;《搜神记》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10 李薇;公文视角下的今文《尚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2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6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