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空间—多元化艺术形式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本文关键词:艺术与空间—多元化艺术形式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摘要】:当今的艺术形式是多元的,艺术的界限划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模糊,绘画与设计在当今相互交融,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都是为了提升人民大众的生活而发展的,所以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也随之强烈。那么如何通过艺术的多元形式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艺术家及其作品与大众、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生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精神需求,从人类发展史看,精神文明在其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从人类原始时期开始就存在着多种艺术形式,而对于美术类而言,与人类的生活最为息息相关,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精神需求。设计的功能性是解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而设计的艺术性则是生活品质化的象征。艺术性取决于艺术家(设计师)与大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艺术性只是取决于艺术家及统治者的精神决策,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生活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艺术创作者与大众的不共融,以及艺术与公共空间的不互融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矛盾,使得大众对于艺术的尽而远之,同时艺术的多元化,尤其是晦涩难懂的抽象艺术更使艺术加上了神秘的符号,艺术创作者的个性要求与普通大众普遍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无法共融的集中体现,艺术创作者的个性化要求如何融入公共空间则是当前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营造者的严肃问题,这就要求在营造公共空间问题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人文风俗层面、环境层面、大众审美层面共同考虑。 公共空间的营造必须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参与,建筑、园林、工艺、视觉、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的共同作用才能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同时各种门类在某特定艺术门类的范畴中又要兼顾其他艺术门类,以达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空间的完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状态。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文化的内涵,也在侧面代表文化的发展,当艺术营造公共空间时,就不得不在文化层面考虑艺术的形式问题,同时在地域与人文差异性方面的考虑也是艺术必须结合的必要手段,而且在大众审美取向方面也要全面兼顾。 总体来讲,品质化公共空间的营造需要艺术创作者的积极参与,在营造公共空间时必须全面协调各方面的精神性的特征与需求。不但要融入大众的思想,还要融合当下空间的文化、环境、人文特点及其历史积淀问题,在这个复杂而又庞大的有机体中达到共融,使艺术与公共空间、大众三者之间达到共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13;J0-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玮锋;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异用行为分析与对策[J];林业建设;2004年03期
2 梅策迎;孙一民;;重生与变革——佛山副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8年05期
3 钱锋;;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规划实践探索——兼论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创新[J];江苏城市规划;2010年03期
4 刘丹;裘鸿菲;;公共空间户外活动场地地形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0年11期
5 宋立新;周春山;;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价值问题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12期
6 王嘉;;环境—行为研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J];江苏城市规划;2011年03期
7 顾馥保;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J];南方建筑;1998年02期
8 曹亮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性[J];新建筑;1999年06期
9 王君;简约与现代──大连市现代博物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J];建筑创作;2002年Z1期
10 方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序;周敏;;特大型铁路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雪根;;公园周边项目应体现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尊重[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4 茅剑;;建筑景观场所与公共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贾艳飞;孔令龙;;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尚意;龙双双;;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伍琼华;;生态文化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建构[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汪洋;;城市化进程中苏中地区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10 李燕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人性场所的回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峰;让乘客享有良好“公共空间”[N];陕西日报;2007年
2 刘成友;给市民多一点公共空间[N];人民日报;2005年
3 ;民主决策需要激活公共空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昆明市河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 滕朝阳;公共空间论专业是非何以可能[N];南方日报;2009年
6 复旦大学旅游系 王玲;城市老建筑再利用之公共性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7 上海大学教授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区机构[N];中国社会报;2001年
8 何必;从北大拒游看公共空间的缺失[N];中国经营报;2004年
9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0 实习记者 胡芳邋记者 黎琼;公共空间的艺术启蒙[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2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5 彭大鹏;权力:社会空间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吴宜夏;与谁同做[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何建龙;城市向导[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路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2 姚爱秋;少数民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3 陶磊;综合型医院门诊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任莲志;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普艳杰;空间与社会关系的生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涌;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李保宁;商业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杨;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曹甜甜;公共空间室内景观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黄佳鹏;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过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8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6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