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借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00:32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借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设计 影响 借鉴


【摘要】:本文以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设计研究为研究对象,对两者相互影响与借鉴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后现代主义中艺术与设计的概念界定和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入手,从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的影响,再到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的借鉴,深入分析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设计在形式和理念上存在着相互的关系,最后得出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设计存在相互跨界发展的结论。 对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影响的研究,,结合图片。通过对波普艺术对设计的影响、欧普艺术对设计的影响、大地艺术对设计的影响,从形式和观念的角度分析得出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影响,即波普艺术为设计提供了创作素材和创意灵感,波普艺术的艺术理念对后现代建筑、产品、服装、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反面产生的影响;欧普艺术在表现内容上直接被设计所采用,其对新科技在艺术发展中起积极作用的理念,为科技在艺术与设计中的应用奠定了观念基础;大地艺术的研究精神和成果鼓舞着设计师们对空间进行着各种探索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中,在生态理念方面唤起了设计领域对生态的关注,导致了绿色设计的兴起。 对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借鉴的研究,结合图片。通过对艺术对商业设计的借鉴、艺术对孟菲斯设计借鉴、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借鉴研究,从形式和理念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借鉴,即艺术家将商业设计作品中有有新意的形式和元素挖掘提炼出来使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对设计创作方法流程借鉴的理念开始进入到艺术创作领域。后现代艺术采用对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隐喻象征的艺术化表现方式体现出对孟菲斯设计的借鉴,设计作品中所表达的观念,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借鉴必然导致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对历史要素的挪用、形象的隐喻和暗示、多元文化的中和以及对传统艺术媒介的尊重,艺术形成了多元的解释可能。 对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设计跨界发展的研究,结合翔实的图片分析和归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形成跨界的因素和发展的现象分析出结论: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设计存在跨界发展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05;J110.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颖旭;王凬菲;;艺术=生活:后现代艺术的把戏[J];文学教育(中);2010年04期

2 张遇;;由后现代艺术所想到的[J];北方美术;2002年02期

3 翟宇峰;;当代艺术中的现代与后现代[J];大舞台;2005年06期

4 章勇;;架上绘画与现代艺术的共生[J];美术观察;2006年08期

5 许宏泉;;从后现代审美情境看姜宝林的花鸟画[J];中国花鸟画;2009年06期

6 杨南燕;;美向何方 情归何处——从后现代的审“丑”观谈起[J];民族音乐;2010年05期

7 陈旭光;试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孔紫君;;再析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后现代艺术[J];美术;2007年03期

9 张晓萍;;貌离 神合——论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7期

10 孙振涛;;经典文本的后现代重写——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J];电影文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国栋;汤翔燕;;产品造型与叙事设计[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夏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比较法运用的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3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6 张德祥;;“古装戏”里的“戏”[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7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朱晶;;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10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书;后现代艺术的悖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后现代艺术氛围下的艺术教育[N];解放日报;2003年

3 何勋;让后现代艺术融入园林[N];中国花卉报;2003年

4 张世英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追求哲学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陈仲庚;摄影文学:连通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桥梁[N];文艺报;2001年

6 演讲人 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N];光明日报;2009年

7 宋永进;“静”失落、“动”失控:当前画家的艺术状态[N];美术报;2006年

8 宋永进;当前画家的艺术状态[N];文艺报;2006年

9 张海 全国政协常委;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N];光明日报;2010年

10 宏凯;走进《茶座》感受艺术的芬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2 曹磊;当代大众文化影响下的艺术观念与景观设计[D];天津大学;2008年

3 刘海平;绘画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4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5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6 蒯连会;对“观念至上”的反思[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7 辛楠;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电子时代: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刘子川;“后现代”转向中的工业设计观[D];东南大学;2005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鑫;后现代艺术对后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借鉴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2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洪峰;走出象牙塔——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同一性与差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春梅;身体体验—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审美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璐;后现代艺术接受的断裂化[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6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陈静杰;后现代服装形态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8 梁君青;论“隐喻性”现成品在后现代艺术中的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周婷;论观念摄影的后现代艺术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72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272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2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