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化生产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化生产 出处:《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文化 文学生产 文学图像化 视觉生产力 图像化关系
【摘要】:本文将既有的文学图像化趋势作为命题的一个既定前提,并以生产方式的视角对其加以审视,着力探讨文学的图像化生产作为一种文学生产方式的内部构成逻辑,以建构一个关于文学图像化的生产理论体系。文章主要分为七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现状、方法等问题。问题的缘起包含两个层面: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文学走向了图像化,在这种语境之下,我们对文学生产的理解也必然会逐渐呈现出历史局限性,因此就需要重新探讨文学生产的内部构成;而学界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大多集中于二者之间的对比与相互关系两个层面,都过于表象化,没有更加详细的深入到图像时代文学活动发生变化了的内在构成上,对文学图像化问题缺乏一个理论建构的视野。针对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以生产方式视角切入,建构一个文学图像化的生产理论体系。接着对“视觉文化”、“图像”等这论题展开的基础性概念,做出了概要性的辨析。最后对相关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做出了综述,并以此确立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生产方式的图像化转型,具体探讨图像化文学生产方式的内涵、结构体系及文学观念的更新问题。图像化的文学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文学的生产形式表征为以图像的呈现模式来进行。在本质属性上它既具有审美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并且受到生产的各种因素的制约,是一种复合的生产,,但物质商品性是它的首要特性。面对这种境遇,文学无论从其内在张力上,还是从其面临的外部环境上,传统的文学观都需要重构。文学的重构交织着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双重性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文学的重构;一是文学如何生产的重构。但这种重构是建基于文学原本的品格而言的,文学的图像化生产的基础也即如此,脱离了这个层面也就不是文学。这里我们应当采取一个“大文学观”或是一种“文化文学观”,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文学观”。文学生产方式的图像化转型,其表征形态实现了三重转型,其一是从文字生产到图像生产的转变;其二是从时间生产到空间生产的转变;其三是从理性生产到快感生产的转变。但这三重转型是相对而言的并不具有绝对性,其划分的标准在于何种生产方式在“主因”。 第二章是文学图像化生产的构成场域,从生产组构的层面对文学图像化作为一个生产活动的内部结构进行切分式的探讨。文学的图像化生产场就是特定的文学的图像化生产关系模式和结构,图像意识场域、媒介生产场域、消费生产场域是这种关系模式和结构的具体作用因素,它们在文学的图像化场内身处不同的位置,同时又是文学的图像化生产的生成因素和从属因素,具有双重属性。同时三方并非毫无关系,而是相互重叠、交互作用,缺一不可的。由外向内的具体结构表现为:最外层是文学图像化生产场;第一层是权力场,它渗透进各个场之中,各级次场之间以及各级次场内部都暗含着权力斗争;第二层是图像意识场,它是行动主体的专属部分,是文学转向图像化生产的原初动因和组成元素,具有基础性,它也渗透进各个次场之中;第三层是媒介生产场和消费生产场,其中前者占有空间较大,具有传达性,后者占有空间相对较小,具有接受性,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化生产的直接作用场。每个场的内部又分为数个次级场,并且这些次级场之间的位置和功能模式与场内行动者的习性、资本和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第三章是文学图像化生产的生产力构成,具体论述生产力的形成、内涵与特征以及文学场内的实践运行规律。文学图像化生产的生产力构成主要是视觉生产力,它是指视觉文化时代以视觉化为生存状态的主体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改造自然、社会以及其自身的总能力。它以视觉性为其生产要旨,不仅具有物质生产力的特征,也具有精神生产力的特征,是文化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视觉生产力只是相对于视觉文化场内视像生产的特殊存在。在文学场内的视觉生产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物质性、人本性、审美性、修辞性、建构性等方面。视觉生产力的文学场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内部运作规律和外部运作规律。视觉生产力的内部运行规律遵循着图像意识、媒介生产、消费生产三个场域的交合作用共同建构和影响生产主体→生产客体→生产资料的递进路线,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单向递进,而是在递进的同时各项之间又有着相当的反作用关系。从外部来看,视觉生产力则作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以一种渗入物质生产力的形式存在着。在这个运行体系中,视觉生产力表现着主动性、渗入性与改变性,它与物质生产力深度整合且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控制与协调,进行着匹配与转换活动,以更好地适应、满足文学场内生产者、消费者各自的需求即整体的文学产业链健康、长远发展的总体需求。 第四章是文学图像化生产的生产关系构成,具体对生产关系的生成、形式与内容以及文学场内的组合规律进行了考察。文学的图像化生产的生产关系构成是一种复合型的图像化关系,它是一种修辞性的复合关系,一个社会性的事物,并不是一个实体的物的存在,而是以一种修辞性的“关系事”的形式存在。图像化关系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学和意识形态(审美关系)两个层面。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图像化关系的内容包含了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和生产交往关系三大方面,但三大方面的内容却已发生了位移。首先就是传统的文学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图像化重构;其次是文学分配的平级化趋向;最后是视觉消费所组织建构的交往关系。从审美关系的角度看,图像化关系的“关系事”图式也发生了位移,转换成了一种表征快感的关系。图像化关系文学场组合规律内部暗含着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模式,每一个层级之间都具有着特定的组合规律。第一层级为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审美关系各自内部包含的局部元素之间的组合规律,表现为同步性超越规律;第二层级为二者作为两个单独整体之间的组合规律,表现为互构性推进规律;第三层级为整体的图像化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组合规律,表现为自适性转换规律。 第五章是对文学的图像化生产的文化批判,主要从价值与困境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文学图像化生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它对文化的结构态势、发展模式、存在方式等三个维度都产生了价值。首先,它改变了经典的文化格局,驱动了文化场的结构变革。其次,它开辟了“视觉产业链”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最后,它助推文化与经济成为一个同在同体,使得二者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使文化的存在方式实现了现代转型。文学图像化生产面临的困境主要见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图像生产自身存在着价值的悖论,其二是当文学由文字向图像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因媒介属性不同所造成的转换困境。价值的悖论主要表征为主体的虚无化,包括感觉的背逆和身份的迷失两个层面。转换的困境主要是由叙事媒介的差异所引发的,表现在想象力的弱化、内视意境的缺失及生存体验的消逝等方面。 结语部分主要是针对文学图像化生产的困境寻求解决之道,同时对全文做一个总结。文章认为面对文学的图像化我们应当采取一种中和的态度,既承认其现实的发展,又要努力克服其困境与局限,推动它的良性发展。面对产生的问题,应当构建一种语图全面对话的关系模式,以使得语图之间实现自由的、和谐的均势互仿、交融互补,异质符号间得以同构,二者在和谐共荣的基础上达成超越符号界限的超美学境界。具体到现实的实践生产过程中,必须从生产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予以努力。唯有如此,文学、文化乃至人的现实生存才能避免陷入因图像的无限制生产所引发的危机之中。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mage trend is regarded as an established premise of the proposition , and it is examined in the view of production mode , so as to study the imag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s an internal constituent logic of a literary production mode , so a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about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image .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 the concrete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origin , the present situation , the method and so on of the research .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 includes two aspects : the arrival of the visual culture era brings the literature to the image , and in this context , we need to re - examin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literature production .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mag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 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renewal of literary concept .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formation field of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image , and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image as a production activity from the aspect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 The image production field of literature is the imag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pattern and structure of the specific literature . The second layer is the power field . It is the direct action field of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image . The third layer is the media production field and the consumption production field . In this system , visual productivity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productivity , human nature , aesthetics , rhetoric and constructiveness .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image , and studies the formation , form and content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the combination law in literary field .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criticism of the image - oriented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alue and dilemma . The conclusion is that we should take a neutral attitude towards the image of literature , recognize its realistic development , and try to overcome its predicament and limitation and promote its benign development . 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 we should try to overcome its predicament and limitation and promote its benign development .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production , we must try hard on both producers and recipients . Only in this way , literature , culture and even human ' s real survival can avoid the crisis caused by the unlimited production of images .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叶起昌;;论后印刷时代话语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贺晓武;;试论文学生产方式理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陈仲华;论精神生产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5 王岳川;博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化理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6 刘小平;;论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7 李松;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黄宝富;;内心联想与直观视像——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本质的差异转换[J];当代电影;2007年01期
9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年03期
10 段祥贵;麦永雄;;“拟象与仿真”理论与消费文化研究——兼论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符号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颜慧 武翩翩 曾祥书;[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子跃;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场构成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付艳杰;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媒介生产活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飞斐;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接受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倩倩;电子媒介时代的图像叙事[D];西北大学;2008年
5 刘宝娜;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4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9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