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反差转合”的“调和折衷”——从一条注解看“京派”语境下朱光潜的认同建构

发布时间:2018-01-08 09:20

  本文关键词:“反差转合”的“调和折衷”——从一条注解看“京派”语境下朱光潜的认同建构 出处:《东南学术》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直觉 京派 认同建构


【摘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中出现了一条注解,以周作人与废名的创作观比附、阐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这是在误读克罗齐"直觉"说的基础上出现的纠偏,反映了"调和折衷"的美学思考对京派"反差转合"的文学趣味的呼应。朱光潜在文化共同体机制的权力运作中获得合法性地位的同时,也试图在学院环境中重建与传统和特殊历史体制的关联。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未能与社会维度合拍。《文艺心理学》及其早期"京派"语境下的探索的意义恐怕在于,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关系,帮助自身实现认同和建构群体身份,并最终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Zhu Guangqian < > fourteenth chapter "literary psychology of Art (two)" appeared in a note by Zhou Zuoren analogy and Fei Ming's creation concept, interpretation of "introspection" and "intuition" creation. This is based on the deviation appeared misreading Croce said on the "intuition", reflects the "aesthetic thinking compromise" of the "contrast turn" literary taste echoes. Zhu Guangqian won the legal status in the operation of power mechanism in the cultural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also associated with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traditions and the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chool system.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understanding, explor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in literature. And not psychology > and early "Beijing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the meaning of it 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 to help achieve their identity and group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期间写成《文艺心理学》初稿,回国后用作他所任教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课程讲义,屡经修改增补,1936年方定稿,由开明书店出版。新增的五章内容以及原稿内部某些观点的调整,在反映作者本人美学意见“很重要的变迁”①的同时,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与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外国学者论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J];读书;1981年03期

2 夏中义;;京派趣味:范例与预设——论朱光潜对现代文学的文化使命[J];学术月刊;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朱志荣;;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薛磊;;论书评写作的公正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方国武;;《淮南子》文艺理想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郑秋荣;通感在触屏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丽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沈从文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磊;;再论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守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2 夏中义;;重读克罗齐——从《美学原理》到《美学纲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闫国忠;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姜德明;;朱光潜编《文学杂志》[J];新文学史料;1988年01期

5 夏中义;曹谦;;朱光潜美学的“照着说”与“接着说”——以《悲剧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为例[J];学术月刊;2006年10期

6 蓝华增;;艾青、朱光潜《诗论》比较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2期

7 程代熙;朱光潜与克罗齐──谈书札记[J];理论与创作;1995年05期

8 王德胜;从“形象的直觉”到“心物统一论”美学──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及其思想之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06期

9 樊波;朱光潜“直觉”理论的中西美学背景及其现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10 徐镜心;;西方美学在中国——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有感[J];发展;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刘新;邹丽;;直觉模糊时态逻辑[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5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7 夏中义;;京派趣味:预设与范例——论朱光潜对现代文学的文化使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顾疑;;论朱光潜“美感经验”说的局限及其根源[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9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占;女性直觉也是一种困惑[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2 徐小明;别凭“直觉”做股票[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3 刘柳;耐克掌门人 从直觉走向理智[N];财经时报;2004年

4 周晖;凭直觉进入绘本的世界[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小雨;直觉和逻辑之于企业战略[N];商务时报;2007年

6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何山;临床直觉需要培养[N];健康报;2011年

7 唐蓓茗;决策依据:中国直觉VS西方数据[N];解放日报;2005年

8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好的直觉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范占英;王淑丽:凭直觉抓住潜质畅销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10 张贵君;朱光潜文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3 秦艳华;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5 照日格图;直觉与创造[D];吉林大学;2009年

6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志颖;文学彼岸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9 崔鹏飞;空间设计基础教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佳惠;朱光潜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滨;朱光潜早期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5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7 郭彦青;两种诗学体系呈现的不同异彩[D];西南大学;2007年

8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曹莹;朱光潜三十年代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6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396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7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