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研究如何深入历史语境——对当下文艺理论困局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1-14 15:07

  本文关键词:文学研究如何深入历史语境——对当下文艺理论困局的反思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研究 历史语境 文艺理论困局 历史感


【摘要】:如果文学研究都能进入历史语境,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揭示作家和作品的产生、文学现象的出现、文学问题的提出以及文学思潮的更替,那么文学研究就会取得"真实"的效果,在求真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求善求美。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下去,我们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的研究,就会切入文艺创作实践,真正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理论说服力会加强,也必然会更具有学理性,更具有专业化的品格。
[Abstract]:If literary studies can ent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to reveal the writers and works, the emergence of literary phenomena, literary issue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literary trends. Then literary research will achieve the effect of "truth", on the basis of seeking truth, we can further seek beauty. If we do this for a long time, our literary research,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It will cut into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put forward and solve some problems, and the theoretical persuasion will be strengthened, and it will certainly have a more r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7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江泽民同志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撰写的“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序言。江泽民同志在序言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艳;;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唐雷;;与古勒莫共同唱响图书馆之恋[J];图书与情报;2009年04期

3 樊艳梅;;《墙》背后的世界——论萨特小说《墙》中墙的意象及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4 罗齐梅;;一种关于此在的自由的文学理论——试析萨特的文学观[J];当代小说(下);2011年03期

5 王瑞媛;;现代隐喻中的传统道德碎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十诫”主题的阐释与重构[J];电影文学;2008年07期

6 程淑芳;;简析萨特《墙》中的玩笑与反讽[J];电影文学;2012年06期

7 童庆炳;;文化诗学结构:中心、基本点、呼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陈彦昭;;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死无葬身之地》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0期

9 邢以丹;;从“期待视野”角度看《绿萝之舟》的颠覆[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贺国光;;荒诞的美学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2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3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元娇;萨特文学中的人学意蕴[D];江南大学;2010年

3 刘庆芳;萨特人权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郭大娟;萨特前期他者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丽娜;萨特“文学介入说”思想评述[D];辽宁大学;2011年

7 郜霄;勒克莱奇奥的“流浪”主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张海燕;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及其现代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房蕾;历史外衣下的全新灵魂与诗意情怀[D];河北大学;2006年

10 毛艳华;遭遇“边缘情境”[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理;;“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与“外部的批判支点”——“境况中”的文学及其释读[J];南方文坛;2011年01期

2 冯黎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3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蔡志诚;;流动的文学性[J];人文杂志;2007年02期

5 胡作友;;在史实与文学之间穿行——解读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1期

6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7 刘晓军 ,饶青欣;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5期

8 刘辉;;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王宁访谈[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9 张荣翼;;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实体、想象和体制[J];中州学刊;2009年04期

10 方成;;走向“文化病理学”的文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煜;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世界性[N];文艺报;2005年

3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4 黄震云;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课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文学研究开拓全方位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8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9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志光;历史语境下的翻译[D];贵州大学;2006年

10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4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4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6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