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求异与化同:求异翻译伦理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以朱译莎剧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4 17:11

  本文关键词:求异与化同:求异翻译伦理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以朱译莎剧为例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朱译莎剧 求异翻译伦理 化同 有效传播


【摘要】:求异翻译伦理高扬保护弱势文化和给译入语文化带来变化的终极文化追求。尊重差异是当今翻译应该具有的伦理态度,但是朱译莎剧的传播与接受及翻译研究表明,尊重差异必须考虑使用合适的方式翻译差异,才能确保差异在译入语文化中得到有效传播和接受。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求异与化同的有机结合是尊重差异、传播差异和接受差异的有效途径。化同就是要符合特定时期译入语文化的诗学传统和语言文化心理,求异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译入语文化中以恰当方式适度传承他者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陌生性。惟其如此,求异翻译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与普遍接受、有效传播语言文化的他者性、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实现求异翻译伦理的终极文化追求。
[Abstract]:The ethics of seeking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promotes the ultimate cultural pursuit of protecting the weak culture and bringing changes to the target culture.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is the ethical attitude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translation today.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Zhu's drama and its translation show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how to translate the differences in an appropriate way in order to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differenc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n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eeking difference and assimilation is to respect difference. The effective way to spread and accept the difference is to conform to the poetic tradi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target cultur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Seeking for difference is to transmit the heterogeneity and strangeness of the 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an appropriate wa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f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ion of seeking difference be widely disseminated and universally accepted. Effectively propagating the othern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maintaining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realizing the ultimate cultural pursuit of seek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ethic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JCWY01YB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过渡张扬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描写翻译研究又埋没了译者的价值,所以翻译伦理的价值被重新发现,翻译研究回归伦理层面[1]74,[2]。翻译伦理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差异翻译伦理研究更是重中之重。贝尔曼和韦努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魏饴;中国散文审美传统新论[J];理论与创作;1999年06期

2 王大智;;“翻译伦理”概念试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12期

3 蒋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与翻译伦理的神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杨洁;曾利沙;;论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的拓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刘亚猛;;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6 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年02期

7 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8年03期

8 郭建中;;异化与归化:道德态度与话语策略——韦努蒂《译者的隐形》第二版评述[J];中国翻译;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华泉坤;对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的逆主流思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王建军;普遍性与相互性——论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徐海云;认知语言学与戏剧欣赏和批评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牛习昌;杜莹;高瑞艳;;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土地劳动生产率提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7 张雪桦;;浅谈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中的人性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徐燕;;乔特鲁德:一个悲剧性人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邹志红;;《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的反神话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10 宋涛;朱洁;;网中的麦克白——麦克白负面心理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奖;阿里木·玉苏甫;刘杰;;论汉语与维吾尔语重音[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邦容;;布依语口语的语音变化现象[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益民;;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贾欣岚;;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伦理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8 郭世贞;;论军事技术创新的“实验哲学”精神——从培根哲学思想与近代西方军事技术的关系说起[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兆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包桂兰;基于EPG的蒙古语标准音协同发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茂;自闭症儿童疑问句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姣;从翻译伦理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喻滔;异化—旅游翻译的有效策略[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丁燕燕;从《飘》的两个中译本论译者主体[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祖联;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第一章节录)[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2 高玉;论“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的伦理性[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葛林;;翻译伦理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4 唐培;;从翻译伦理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曾记;;“忠实”的嬗变——翻译伦理的多元定位[J];外语研究;2008年06期

6 曾利沙;;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兼论“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的反逻辑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陈学斌;刘彤;;翻译市场呼唤翻译伦理[J];商场现代化;2007年33期

8 曾利沙;;基于实践的翻译批评应具学理性与客观论证性——兼论旅游翻译中的“商业伦理”[J];上海翻译;2009年02期

9 曾利沙;;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社会文化语境关联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性融合[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10 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巍;钟天娥;池阿海;李敏;;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秦秋咀;;“文学欣赏”课程的人文蕴涵及其实现途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3 李金风;;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及实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4 王娜;;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异化法的地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孔慧怡;译诗应否用韵的几点考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朱玲玉;;“文学”翻译活动过程中的“译者身份”[J];语文学刊;2007年23期

7 黄亮;;艺术品定价及价格实现途径[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张德建;;古典文学研究的焦虑与现实关怀的实现途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樊瑞莉;;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特征及其价格实现途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10 叶林海;文学创作和语言艺术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旭;;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译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邓学志;艺术需要“传播”而非“秘藏”[N];嘉兴日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傅浩;我的译诗原则和方法及作为译者的修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特派记者 邱瑞贤 黄蓉芳;如能做“硬通货”艺术品可少流失[N];广州日报;2009年

4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园;从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看译入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2 林婷;目的语为外语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黄元军;诗学理论观照下胡适诗歌翻译风格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狄东睿;从多元系统视角看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薛慧便;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戏剧的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杨国强;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7 陈曦;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古诗意象英译的审美对等[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胜强;从曾朴看翻译文学的创作和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王曼;种子移植视角关照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贾青青;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24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4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